3第2章[第1页/共2页]
拐进岔道口,本来新修的平坦大道变成了坑坑洼洼土路。土道两旁的屋子都是陈旧的老屋子,有几处棚户屋顶连瓦片都没有,就是扯块塑料布甚么的搭的棚子。
赵默看着胖婶儿扭着屁股排闼进屋,愣怔一会,然后伸手推开虚掩的木板门。门吱呀吱呀地开了,一个局促的小隔间映入视线。
她家和赵默家紧挨着,俩大人还在的时候处的也还行。现在赵家老迈每天早出晚归,老二正上初中,家里就剩个傻老三,就托她帮手照看着。幸亏三娃子诚恳,普通都在小屋里猫着,就算出来也是坐在自家门口傻乐,费心。
沿着新修的宽广柏油马路骑了半个多小时,出了小城较为繁华的路段就见两旁的修建越来越低矮。赵默车把一扭,在十字路口左转,又骑了十几分钟,就看到一个路岔口。
这算是赵默家的厨房,就是一堵墙隔出来的灶间。摆布两边各一座灶火台、一个铁架子上的菜板子、一个半新不旧的木碗橱、另有两个大红色的暖水壶,另有些杂七杂八的东西。灶台上的大锅很旧,不过刷的很洁净,锅台上还贴着红色的瓷砖,也是干清干净的。
“那就成,你快进屋歇会吧,婶儿回屋去。”
作者有话要说:
骑在车上的赵默弓着腰,两只眼睛微微眯着,双腿奋力蹬着脚蹬子。汗水糊住他的眼睛,让他有点看不清前面的路了。
赵默抱起三娃肥大的身子,右手托着小屁股的时候摸着一手凉。低头一看,发青的屁股蛋上另有水渍,开档裤衩也湿了个边儿。他往炕上看去,公然,孩子方才坐着的那块炕席上积了一小滩水还没渗下去。
话虽这么说,但是谁家里都不轻易。胖婶儿日里头要忙里忙外做活,拾掇本身家,还得用心照看赵默家,日子久了内心头也不乐意。要不是赵默会做人,三五不时的塞给她几个煎饼果子,她早就不是这个脸儿了。
俗话说,拿人家手短,吃人家嘴短。胖婶儿就算是接的理直气壮,面儿上的话也得说到了:“大热天的卖点东西多不轻易,瞅你这一身汗!晌午用饭了吧?”
“嗯。”赵默回声,瞅瞅本身家虚掩的木板门,问:“二婶子,三娃没出来吧?”
“这多分歧适啊!”女人嘴上客气一句,径直伸脱手来接过袋子。
堂屋摆布两边通着住人的东屋和西屋,另有个后门,推开就是家里的后院。因为住得偏僻,后院倒是不小,不过地不好,种啥啥不长。赵默没空折腾,就把后院拿来堆杂物,另有顺手捡来的空瓶子之类的褴褛儿,攒多了还能卖几块钱。
看到炕上的小男孩好好坐着,赵默心总算是结壮了。他拍鼓掌掌,用清脆的声音吸引孩子看过来,嘴角翘着:“三娃,过来大哥抱抱。”
如果忽视男孩嘴角淌着的口水和有些板滞的眼睛,任谁都会夸一句这孩子长得真招人奇怪。男孩的脸上始终挂着傻笑,听到有人掀门帘进屋,半晌才扭着脑袋往门口看,反应很痴钝。
“那就好,我每天不在家,得亏了您帮手照看三娃了。”赵默一边说着,一边反手提溜出一份筹办好的煎饼果子递给站在门口的胖婶儿。“晌午人多,忙得晕头巴脑的,没重视多摊了一份煎饼果子,您拿归去吃吧。”
灶间连着前面一间小屋,算是堂屋,就是城里人说的客堂。堂屋里甚么家具都没有,只要墙角竖着张深蓝色的小折叠桌。在他们如许的人家,有客人来都是直接进里屋坐炕上,堂屋也就起个过道的感化。再说现在的赵家压根都没人来,赵默就干脆把堂屋里本来的摆件都拾掇出去,看上去倒是宽广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