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医学三字经》 1/1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第2章[第3页/共10页]

七饮痛 二陈咽 停饮作痛,时吐净水,或胁下有水声,宜二陈汤,加白术、泽泻主之。甚者,十枣汤之类,亦可暂服。

建中汤 金匮轨 小建中汤及加黄 、加人参、加当归、加白术等汤,皆急建此中气,俾饮食增而津液旺,乃至充血生精,而复其真阴之不敷。但用稼穑作甘之本味,而酸辛苦咸在所不消,盖舍此别无良法也。按炙甘草汤即此汤化为润剂,喻氏清燥汤即此汤化为凉剂。

金匮秘 细心看 《金匮》明显用半夏,先人诸书,皆以半夏为戒。毁圣之说,倡自何人?君子恶之!若反胃 实可叹 食得入而很久反出,名为反胃。

胃阴展 贲门宽 如膏如脂,叠积胃底,即胃阴也。久隔之人,则胃阴亡矣。高鼓峰云∶治隔一阳明尽之,阳明者胃也。但使胃阴充拓,在上之贲门宽展,则食品入;鄙人之幽门、阑门津润,则二便不闭,而隔症愈矣。

平胃加 寒湿试 寒湿泻痢初起者,以平胃散,加干姜、泽泻、猪苓、木香治之。久而不愈,送下香连丸。

痢门方 皆所忌 凡痢症初起即发热,非肌表有邪,即经络反面,温散而调营卫,外邪一解,痢亦松去。若概觉得热,开手即用痢门套方,多有堕入变剧者。

辨真假 明轻重 虚者喜按,得食则止,脉有力。实者拒按,得食愈痛,脉有力。二症各有轻重。

水肿第十一

芍药汤 热盛饵 芍药汤调气行血,虽为初痢之总方,究竟宜于热症。

四血痛 发笑先 瘀血作痛,痛如刀割,或有积块,脉涩,大便黑,宜桃仁承气汤、发笑散。

固气脱 参附功 脱者宜固,参附汤恪守肾气,术附汤恪守脾气,耆附汤固保卫气,归附汤恪守营气。先固其气,次治其风。若三生饮一两加人参一两,则为标本并治之法。正虚邪盛,必遵此法。

明今后 须酌量 言医书充栋汗牛,能够博览之,以广见地,非谓诸家所着皆善本也。

大半夏 加蜜安 冲脉不治,取之阳明。仲景以半夏降冲脉之逆,即以白蜜润阳明之燥,加人参以生既亡之津液,用甘澜水以降逆上之水液。古圣之经方,惟仲景知用之。

胀满蛊胀第十二(水肿参看)

甘药调 复心机 扁鹊云∶针药莫治者,调以甘药。仲景因之。喻嘉言曰∶寿命之本,积精自刚;然精生于谷,谷入少则不能生血,血少则不能化精。《内经》云∶精不敷者,补之以味。味者,五谷之味也,补以味而节其劳,则积蓄渐富,大命不倾也。

徐尤着 本喻昌 徐彬,号忠可;尤怡,号在泾。二公《金匮》之注,俱本喻嘉言。考嘉言名昌,江西南昌人。崇祯中以推举入都,卒无所就。遂专务于医,着《尚论篇》,主张过分,而《医门法律》颇能阐发《金匮》之秘旨。

长沙室 尚彷徨 数子虽曰私淑长沙,升堂有人,而入室者少矣!惟韵伯 能宪章 慈溪柯琴,字韵伯,国朝人。着《伤寒论注》、《论翼》,大有功于仲景,而《内经》之旨,赖之以彰。

咳嗽第四

太仆注 慎勿忘 王太仆消阴制阳等注,千古不刊之论。赵养葵遵之,以八味丸益火之源,六味丸壮水之主,久疟多以此法收功。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