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第4页/共10页]
疟为病 属少阳 少阳为半表半里,邪居其界。入与阴争则寒,出与阳争则热。争则病作,息则病止,止后其邪仍据于少阳之经。
长沙室 尚彷徨 数子虽曰私淑长沙,升堂有人,而入室者少矣!惟韵伯 能宪章 慈溪柯琴,字韵伯,国朝人。着《伤寒论注》、《论翼》,大有功于仲景,而《内经》之旨,赖之以彰。
肩斯道 勿炎凉 群言淆乱衷于圣,以斯道为己任,勿与世为浮沉,余有浓望焉。
若黄土 实翘翘 粪后下血为远血,《金匮》用黄土汤。
开邪闭 续命雄 小续命汤,风症之雄师也。按照六经见症加减治之,专主驱邪。闭者宜开,或开其表,如续命汤是也;或开其里,如三化汤是也;或开其壅滞之痰,如稀涎散、涤痰汤是也。
乏火化 属虚寒 王太仆云∶食不得入,是有火也。食入反出,是无火也。此症属中焦、下焦火衰无疑。
人百病 首中风 《内经》云∶风为百病之长也。昔医云∶中脏多滞九窍,有唇缓、失音、耳聋、目瞀、鼻塞、便难之症;中腑多着四肢;中经则口眼 斜;中血脉则半身不遂。
痨损积 内撞鸣 痨伤、咳嗽,主乎内也。二者不治,至于咳嗽失音,是金破不鸣矣。
血之道 化中焦 经曰∶中焦受气取汁,窜改而赤,是谓血。
伤寒着 金匮藏 王肯堂谓《伤寒论》义理如神龙出没,首尾相顾,鳞甲森然。金匮玉函,示贵重秘藏之意也。其方非南阳所自造,乃上古贤人所传之方,所谓经方是也。
九热痛 金铃痊 热痛∶身热、脉数、口中热,宜金铃子、元胡索各二两,研末,黄酒送下二钱。名金铃子散,甚效。如热甚者,用黄连、栀子之类,入生姜汁治之。
太仆注 慎勿忘 王太仆消阴制阳等注,千古不刊之论。赵养葵遵之,以八味丸益火之源,六味丸壮水之主,久疟多以此法收功。
挟水气 小龙平 柯韵伯治咳嗽,非论冬夏,不拘浅深,但是寒嗽,俱用小青龙汤多效。方中驱风散寒,解肌逐水,利肺暖肾,除痰定喘,攘外安内,各尽其妙。盖以肺家沉寒痼冷,非麻黄大将不能捣其巢穴,群药安能见效哉。
辨真假 明轻重 虚者喜按,得食则止,脉有力。实者拒按,得食愈痛,脉有力。二症各有轻重。
金匮秘 细心看 《金匮》明显用半夏,先人诸书,皆以半夏为戒。毁圣之说,倡自何人?君子恶之!若反胃 实可叹 食得入而很久反出,名为反胃。
虚痨病 从何起 咳嗽、吐血、五心烦热、目花、耳鸣、口烂、鼻干、气急、食不知味、羸瘦、惊慌、梦遗、来往寒热、怠惰、嗜卧、倦怠、骨蒸、不寐、女子不月等症,皆成痨病。
李唐后 有令媛 唐・孙思邈,华原人,隐居太白山。着《令媛方》《令媛翼方》各三十卷。宋仁宗命高保衡、林亿校订,后列《禁经》二卷。今本分为九十三卷。较《金匮》虽有浮泛偏杂之处,而企图之奇,用药之巧,亦自成一家。
常山入 力倍强 小柴胡汤加常山二三钱。俗云邪未净不成用常山以截之。不知常山非截邪之品,乃驱邪外出之品。仲景用其苗,名曰蜀漆。
胃脘闭 谷食难 胃脘干枯闭小,水饮可行,食品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