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西南[第2页/共5页]
<h3 class="j-chapter section" data-paragraphid="755f8e312e3d46738c24236a0a8141db_5">第六节 西南</h3>
虽精锐如此,但因交通不便,滇军始终只能作为处所性力量存在,难以形成天下性的影响力。这实际上隐喻着西南的政治属性,不管是在当代还是近代,它始终作为中国汗青当中的一条支线,虽没法形成天下性的影响力,却也是没法忽视的汗青主体。而儒家地区,恰是通过如许一种从平原到雪域高原的过渡地带的存在,有了本身的鸿沟认识,才更清楚地熟谙本身。
另一方面,张骞通西域时,就发明本地有来自印度的蜀地产品,这证明在很早之前,西南已处在将中原与东南亚、南亚联络起来的中介职位。大山耸峙使得西南成为土著地区,大川的活动却使其有能够成为东南亚的中间,成为中原帝国向东南亚直接辐射影响力的一条陆上通道。到了近代,法国人将印度支那变成其殖民地,通过西南山川河谷的陆上通道,将本身的影响力辐射到西南地区。是以,西南固然较当中原地区交通不便,却更得民风之先,成为一系列当代知识与技术传入中国的首要通道,也成为基督教传入的一条首要通道。云南陆军讲武堂甫一建立便成为与北洋讲武堂、东北讲武堂并立的三大讲武堂,后成为与黄埔军校、保定陆军军官黉舍齐名的军校,培养出数百名将军。烟土是阿谁期间的通货之一,因其气候前提,云南具有质量上乘的“云土”,云南处所军阀由此获得了分外的财务来源,从法属印度支那源源不竭地采办先进兵器,再加上讲武堂培训出的高水准军官,滇军一时有“精锐冠于天下”之称。
西南也正因其地理特性,而成为遍及帝海内部一个奇特的服从区。在汉末,隗嚣于陇地独立以后,便斥地了与西域的交通,又与蜀地在经济上构成援助,西南与西北通过特定的交通途径,互为支撑以对抗中原帝国。蒙古帝国征服南宋,也是以对西北与西南的联立征服,构成大包抄,而得以胜利。嗣后的明清大一统帝国,都通过始自西南的茶马古道,而构成对于草原边陲的某种节制机制,一如明太祖所设的“以茶制戎”之策。<span class="mark" title="茶马贸易起自唐宋期间,盛于明清。茶马古道上贩往西北的茶叶,首要来自四川以及陕西汉中。从生态地理上说,汉中也属于广义的大西南,算是西南的最北界。拜见魏明孔《西北民族贸易述论――以茶马互市为中间》,《中国经济史研讨》2001年第4期。川茶对于治藏的首要感化,可拜见本书第五章第二节第四末节的相干阐述。"> 帝国的管理,因山川走向,而使得西南与西北之间构成了深切的联动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