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枢纽:3000年的中国》 1/1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第六节 西南[第3页/共5页]

另一方面,张骞通西域时,就发明本地有来自印度的蜀地产品,这证明在很早之前,西南已处在将中原与东南亚、南亚联络起来的中介职位。大山耸峙使得西南成为土著地区,大川的活动却使其有能够成为东南亚的中间,成为中原帝国向东南亚直接辐射影响力的一条陆上通道。到了近代,法国人将印度支那变成其殖民地,通过西南山川河谷的陆上通道,将本身的影响力辐射到西南地区。是以,西南固然较当中原地区交通不便,却更得民风之先,成为一系列当代知识与技术传入中国的首要通道,也成为基督教传入的一条首要通道。云南陆军讲武堂甫一建立便成为与北洋讲武堂、东北讲武堂并立的三大讲武堂,后成为与黄埔军校、保定陆军军官黉舍齐名的军校,培养出数百名将军。烟土是阿谁期间的通货之一,因其气候前提,云南具有质量上乘的“云土”,云南处所军阀由此获得了分外的财务来源,从法属印度支那源源不竭地采办先进兵器,再加上讲武堂培训出的高水准军官,滇军一时有“精锐冠于天下”之称。

以川西北羌族地区为例,到了民国期间,本地的自我认同闪现为:住在河道下流的人,自视为汉人,将上游的人骂作“蛮子”;而他们本身又会被更下流的人视作“蛮子”。<span class="mark" title="拜见王明珂《中原边沿:汗青影象与族群认同》第十二章《一个中原边沿的持续与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在汉人本身的汗青论述当中,所构成的对于汉与羌的界别认识,则伴跟着汉人节制地区的不竭拓展而不竭窜改。汉人的自我认识,也在与西南族群的互构过程中产生着窜改。温春来的研讨进一步发明,如许一种汉化的过程,土著精英所窜改的能够更多是文明认同,而非族群认同,他们在很多场合宣称或者假装出汉人的身份,但在内心深处仍然有着土著的认同,他们所认同的是帝国王朝及其所承认的礼俗与正统儒家思惟,而非认同于汉人的身份。<span class="mark" title="温春来:《从“异域”到“旧疆”:宋至清贵州西北部地区的轨制、开辟与认同》,第309页。"> 这意味着文明认同与身份认同的分离。东亚方向的日本、越南等国,在近代初期也连续呈现这类分离。<span class="mark" title="可拜见本书第四章第三节的相干会商。">从中能够透视出儒家文明与儒家帝国的传播极限。在边沿地区方能够看出,这两种极限有着相称的不重合性,这是非常值得玩味的。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