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村拾遗》序[第2页/共3页]
信赖那些支撑我和援助我出版这本书的朋友们,对乡村有着同我一样的爱,谨此,对他们的帮忙表示竭诚的谢意!
乡绅,曾经是社会不成或缺的中坚力量。汗青上的乡绅不但对安宁社会、教养一方担负过承上启下的桥梁感化,也是儒家思惟的传播者和传承者,在村落的自治中,被诗书礼乐义感染出的乡绅们,其品德民风对村落风土情面的影响渗入意义深广,是以中国的乡村曾经乡风浑厚,民气纯洁,乡规严禁。而村落的书香家世、簪缨世家所留下的民居修建,有如万里长城,此中包含的汗青文明代价不容低估。
《荒村拾遗》一书的写作、出版乃至拍摄,正缘于如许一份爱,一份不成救药的爱、深切骨髓的爱。
2009年初春,在晋城“凤城论坛”上见到了程立胜拍摄的《太行梯田》,麦苗青、菜花黄,风景绝佳,色采灿艳,便耐不住想去游走一番。因而选了一个周六,伴同几位摄友去到阳城的大山里,本想让斑斓的秋色洗涤一番尘心,却不经意看到了一座座的“空壳村”。这些村落镶嵌在山坳间,随坡就势,青瓦青砖,充满天然的大美。可用拍照机拉迩来细心一看就看出了村里的衰颓,屋子大多残破不堪,很多人家的窗户只剩了黑洞洞的窗框,且每个村庄几近都是一样的空寂,一样的萧索,自此才晓得,乡村的空壳化已是一个天下遍及的征象。
在村落的民居修建中,有美学,有汗青,有诗词歌赋,有品德思惟,有人生态度,有前人的社会代价观,另有那种被我们称之为“意义”的东西。常平常常听人说现在的糊口甚么都不缺,就是没“意义”。说穿了,以是感受“没意义”,归到底子上,就是因为丧失了民族传统“文明”的神髓……在乡村,到处能够看到老屋子的门楣上雕镂有“耕读传家”四个字,细想来这四个字毫不是空洞的标致标语,而是前人曾经有过的社会抱负。民以食为天,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谛,“耕”是人类物质保存的根基手腕,而“读”是人类精力糊口和文明糊口的根基体例。“耕读传家”“耕”在前“读”在后,盖因“耕”是“读”的根本,没有粮食保持生命,“读”是没法独立完成的。
孙喜玲
带着疑问和不解,我开端切磋访问晋城周边的天然村,访问中不经意发明了晋城乡村厚重的人文沉淀,这些埋没在乡村民居修建里的汗青文明让我震惊,让我沉迷。让我震惊和沉迷的不但仅是年代长远的民居修建,另有乡村的风俗以及诗意栖居的环境和澹泊的糊口体例,其代价是线装孤本,是无韵之诗,是立体的汗青,是中国传统文明骨骼的要素,是民族文明之底子地点。毫无疑问,它们一旦毁掉毫不会再现,却又必定了必将跟着古村庄的灭亡而灭亡,是以抓紧时候做一些记录留此存照,成了本身给本身强加的一种任务。
2000年在网上看过《中国经济时报》刊载的一篇调查陈述,这篇陈述的数据令人触目惊心,陈述说:“……地盘撂荒征象在现阶段遍及存在,特别是在中西部粮棉主产区表示最为凸起。目前,安徽省有统计的地盘撂荒面积为135万亩,皖北的寿县2000年地盘撂荒面积为16.3万亩,定远县农调队在调查的9个州里中,有地盘撂荒的村落107个,地盘撂荒面积为34850亩。此中连江镇天塘村2597亩耕地已有三分之一撂荒。该村小苏村民小组140亩地盘有100亩撂荒。全组26户住民,只要8户处置农业出产。在蒋集乡黄集村乃至呈现了全村445亩地盘全数撂荒的征象。……从其他省的环境看,2000年,湖北省季候性撂荒面积达200多万亩,江西省撂荒面积为65万亩,重庆市本年地盘季候性撂荒估计将达到189万亩。江苏省撂荒面积则首要集合在经济发财的苏南地区。……地盘撂荒面积增加与耕空中积减少叠加,减轻了题目的严峻性。从天下环境看,1996―2000年,天下耕空中堆集计减少约莫3000万亩,均匀每年减少都在600万亩摆布。安徽有为县调查,无城镇等5个州里所属的凌井等7个行政村,从1997年起,地盘撂荒面积逐年增加……”(摘自2000年《中国经济时报》)这组2000年统计的数据,说了然这个题目由来已久,且绝对不是部分征象,而是天下遍及存在的题目。转眼十多年畴昔了,中国乡村又被撂荒了多少地盘不得而知。无庸讳言的是,一方面我们国度人丁多到不堪重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