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村拾遗》序[第1页/共3页]
2000年在网上看过《中国经济时报》刊载的一篇调查陈述,这篇陈述的数据令人触目惊心,陈述说:“……地盘撂荒征象在现阶段遍及存在,特别是在中西部粮棉主产区表示最为凸起。目前,安徽省有统计的地盘撂荒面积为135万亩,皖北的寿县2000年地盘撂荒面积为16.3万亩,定远县农调队在调查的9个州里中,有地盘撂荒的村落107个,地盘撂荒面积为34850亩。此中连江镇天塘村2597亩耕地已有三分之一撂荒。该村小苏村民小组140亩地盘有100亩撂荒。全组26户住民,只要8户处置农业出产。在蒋集乡黄集村乃至呈现了全村445亩地盘全数撂荒的征象。……从其他省的环境看,2000年,湖北省季候性撂荒面积达200多万亩,江西省撂荒面积为65万亩,重庆市本年地盘季候性撂荒估计将达到189万亩。江苏省撂荒面积则首要集合在经济发财的苏南地区。……地盘撂荒面积增加与耕空中积减少叠加,减轻了题目的严峻性。从天下环境看,1996―2000年,天下耕空中堆集计减少约莫3000万亩,均匀每年减少都在600万亩摆布。安徽有为县调查,无城镇等5个州里所属的凌井等7个行政村,从1997年起,地盘撂荒面积逐年增加……”(摘自2000年《中国经济时报》)这组2000年统计的数据,说了然这个题目由来已久,且绝对不是部分征象,而是天下遍及存在的题目。转眼十多年畴昔了,中国乡村又被撂荒了多少地盘不得而知。无庸讳言的是,一方面我们国度人丁多到不堪重负,一方面在祖祖辈辈糊口过的乡村没有了火食;一方面失地农夫无地可种成为了靠打工为生的一族,一方面村落大片地盘撂荒;一方面大门生毕业后失业无门,一方面大量的农夫工涌进都会餬口……到处可见的新乡村,一样的格式,一样的走向,一样的面积,一样的用材,一样的方位,没有了涓滴美学意义和传统修建文明的本性色采。新乡村当然晋升了农夫的糊口质量,便利了,宽广了,好住了,但从修建气势而言,那种整齐齐截虎帐似的格式乃至不伦不类的欧式洋房,已然没有了中国故乡的天然风情,先人大抵只能从古典诗词里去赏识“流水绕孤村”的美了。
一个健全的社会不成能没有乡村,而一个社会的安康生长不成能分开农夫。
乡村是和大天然高度调和的保存体例,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澹泊,是“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乌黑菜花稀”的诗意,是“儿童相见不了解,笑问客从那边来”的浑厚,是“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的活泼。恰是乡村的故乡风情孕育了中国的山川画和典范的故乡诗。乡村是国人共同的故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根脉地点。丢弃乡村,毁灭古村庄,意味着我们民族的传统文明将被连根拔起。
乡绅,曾经是社会不成或缺的中坚力量。汗青上的乡绅不但对安宁社会、教养一方担负过承上启下的桥梁感化,也是儒家思惟的传播者和传承者,在村落的自治中,被诗书礼乐义感染出的乡绅们,其品德民风对村落风土情面的影响渗入意义深广,是以中国的乡村曾经乡风浑厚,民气纯洁,乡规严禁。而村落的书香家世、簪缨世家所留下的民居修建,有如万里长城,此中包含的汗青文明代价不容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