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章 加派三饷[第1页/共3页]
不几日,勤王兵马自山海关开赴,调头返回蓟州。几万人马折腾了一个多月,与敌军一仗未打,枉自耗花赋税无数!
可魏忠贤别出机杼,不但增加了辽饷的数额,还新增“蓟饷”和“练饷”,数额与辽饷相仿。
“殿下何必送老臣?”王在晋感慨隧道,“那南京六部无事可做,去了也只是虚度工夫。老臣筹算赶赴南京以后,好歹待上旬月,便上疏恳请致仕。若能终老于泉林之下,也好过在朝堂之上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最后却一事无成!”
此时孙承宗提出要在宁远筑城,朝廷虽批准了这个打算,但筑城需求银子,增加兵士守城更需求银子,据孙承宗、袁崇焕等人预算,起码也得三四百万两。
只可惜广宁一败,数年心血瞬息之间化为乌有,这些白花花的银子,天然也就打了水漂了。
“苟利国度存亡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王在晋将这句诗几次默念了几遍,欣喜地望着朱由检道,“殿下,此诗为何人所作,全篇为何?老臣竟从没听过!说得好哇,此等胸怀情怀,老臣千万不及!”
这“蓟饷”天然是要用在蓟州方面,而“练饷”则纯粹是巧立项目,说是为了练兵之用。实在兵士拿了普通的军饷,天然要练兵,这就跟工人拿人为必须干活一样,本是天经地义之事。
这些年,仅辽饷一项,已为朝廷多征了上千万两白银。而这些银子撤除被各级官员贪污、剥削掉近一半,倒也有五百多万两确切用在了辽东。
“你如何不早说!还不快去宁远,将这支马队先带回山海关!”孙承宗大喜过望,不由抱怨起袁崇焕来。
因而,这笔沉重的承担,只能转嫁到老百姓的头上了。
而跟着粮草一起来的又一道圣旨,则让他喜忧参半。
除了贵州等地,因实施土司制,明为臣民,实则自成体系,拒不交纳赋税外,天下各地皆已加征,均匀每亩地盘加征折银九厘。
“恰是如此!”袁崇焕孔殷隧道,“其他客军去便去了,又有何妨!”
袁崇焕赔笑道:“督师大人,事情没那么简朴。李家久居宁远,不肯迁离,祖将军对此事也并无掌控。万一…”
朱由检见他精力颓废,想劝又不知如何劝起,憋了半天,终究冒出一句:“王大人,您只是被调离,并非被贬职。我感觉迟早有一天,朝廷还会重用您。您且先去到差,为圣上、为国度留下有效之身。‘苟利国度存亡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不管在那里,都一样是为朝廷效力,大人又何必过于悲观呢!”
此次,朝廷答复得倒是挺快,公然批准了孙承宗的要求,但也同时做出了一个非同小可的决定:加派三饷!
可要屯田,前提前提就是得有个相对安然的环境,起码能包管将这一季种的粮食顺顺铛铛地收了。
王在晋却信觉得真,转至朱由检的身前,慎重其事地给他行大礼参拜,然后冲动隧道:“殿下对老臣的教诲,老臣定会铭记于心!老臣去矣,望殿下多多保重!只要我这把老骨头还能对峙几年,需求再来受殿下之教!”
孙承宗忙命人安排交割事件,却得知此次只送来五万石,不由得大失所望。
袁崇焕正欲答话,一其中军官镇静地跑上城头,上气不接下气地禀报导:“殿下、督…督师大人,大事不好!满桂和祖大寿的两营兵士火并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