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1)[第5页/共5页]
“臣闻之:气同则从,声比则应。古人主和德于上,百姓和合于下,故心和则气和,和则形和,形和则声和,声和则六合之和应矣。故阴阳和,风雨时,甘露降,五谷登,家畜蕃,嘉禾兴,朱草生,山不童,泽不涸,此和之至也。”
汉纪十(起著雍滩,尽柔兆执徐,凡九年)
大司农郑当时言:“穿渭为渠,下至河,漕关东粟径易,又能够溉渠下民田万馀顷。”春,诏发卒数万人穿渠,如当时策;三岁而通,人觉得便。
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第40章 (1)[第5页/共5页]
“臣闻之:气同则从,声比则应。古人主和德于上,百姓和合于下,故心和则气和,和则形和,形和则声和,声和则六合之和应矣。故阴阳和,风雨时,甘露降,五谷登,家畜蕃,嘉禾兴,朱草生,山不童,泽不涸,此和之至也。”
汉纪十(起著雍滩,尽柔兆执徐,凡九年)
大司农郑当时言:“穿渭为渠,下至河,漕关东粟径易,又能够溉渠下民田万馀顷。”春,诏发卒数万人穿渠,如当时策;三岁而通,人觉得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