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 大同[第3页/共6页]
孛罗能镇守大同,承其父之余烈,与察罕一时瑜亮,却也绝非不学无术之人。一句话,就说中了方从哲的来意。方从哲处变不惊,哈哈一笑。这声大笑有学问。一来,表示安闲,同时也表示对方说的不对;二来,能够借机争夺时候,调剂思路,寻觅能够用来答复的说辞。
“较之察罕如何?”
这本是方从哲故伎重施,故作惊人之语,以此来引发孛罗的兴趣。不过,既然孛罗问起,他倒是也早有筹办,答道:“将军如果能服从我的定见,则从哲献给将军的,又何止冀宁诸路?关中之地,也定然迟早都会悉为将军统统。”孛罗还是难以定夺,说道:“若俺如你言,与察罕相争冀宁。则你海东虎伺一侧。难道就是‘鹤蚌相争,渔翁得利’?”
方从哲言道:“我奉主公之命,往去浙西借粮。是为公也。我身为海东臣子,天然该当以公事为先,尽忠职责。将军言我‘狡言善辩’,此话从何讲起?在将军视我,或许为‘狡’;在从哲本身看来,我倒是为‘忠’。”
“又设若,察罕与我海东相争,察罕负,我海东胜。则我海东便是更且又扩地千里,以我久战之悍卒,挟大胜之威风,长驱直入,兵临城下。从哲又想要叨教将军,将军尚欲‘坐山观虎斗’耶?又或者,莫非将军还是筹算只用您的大同一地,来对抗我海东数千里的边境么?
“若俺依先生之言,即取冀宁诸路?”
孛罗沉吟不答。
孛罗也是一时的豪杰人物,既然方从哲是在用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来要求他的定见,他也天然不会再扯谎话。亦然实事求是的答复。――,实在,他对海东的气力,也是非常顾忌的。要不然,刚才方从哲引发他的大怒,他为何不当即斩杀了,反而还肯与方从哲说话?
“察罕之军与将军不相高低。而数月前,我海东与察罕又曾有一战,如将军所言,虽落下风,不算为败。则便也就是说,我海东之军与将军、与察罕也大抵也能够称之为‘不相高低’了?”
笑声未落,说辞找到。
“将军视我海东如何?”
“‘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豪杰也。’观将军本日之举,持两端,猜疑不决,听忠告而不纳,疑从哲为奸滑。何异曹操此评!曹操虽处弱势,而能奋,一统北国,终成帝业。此之可谓‘真豪杰’也。而将军现在,既已身处曹操当年之弱势,复有昔日袁绍之‘无断、惜身’。试叨教将军,较之察罕,将军又怎能不败?”
“比拟将军如何?”
“军强将勇,谋臣如雨。”
他安闲不迫地答道:“‘当今天下,豪杰竞起。元失其鹿,群雄共逐之。’非到水落石出,究竟谁会得利,究竟谁会受损,将军又怎能轻言断之?”
“汉末战乱,豪杰四起。北地豪杰,曹操、袁绍,一两人耳。先,袁绍军强,曹操势弱。观之与本日,则察罕军强,恰如袁绍;将军稍弱,可比曹操。然,曹操虽弱,毫不惧战。与袁绍对决官渡,一军功成!
“若将军果肯出军,则将军从北,我海东自东。受损者,必为察罕;而得利者,又何止我海东?得利者,将军与我海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