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第1页/共4页]
现在说到十二次。
妙生言:不尔,世尊。
因此后代把兄弟不敦睦比方为参辰或参商。又因为参宿居于西方,心宿居于东方,出没两不相见,所今后代把亲朋久别不能相逢也比方为参辰或参商。杜甫《赠卫八处士》所说的\\\\\\\"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就是这个意义。
二十八宿不但是观察日月五星位置的坐标,此中有些星宿还是前人测定岁时季候的观察工具。比方在上古期间,人们以为初昏时参宿在正南边就是春季正月,心宿在正南边就是夏季蒲月[11],等等。
我们现在学习当代汉语当然不是体系学习我国当代的天文学,但是体味古书中一些常见的天文根基观点,对于进步浏览古书才气无疑是有帮忙的。现在就七政、二十八宿、四象、三垣、十二次、分野等别离加以论述。
在这里,挨次变成了印度的东、南、西、北,而不是中国的东、北、西、南。是不是因为一居亚欧大陆之北而一处其南?以东方苍龙为例,从角宿到箕宿当作为一条龙,角像龙角,氐房像龙身,尾宿即龙尾。再以南边朱雀为例,从井宿到轸宿当作为一只鸟,柳为鸟嘴,星为鸟颈,张为嗉,翼为羽翮。这和本国当代把某些星座设想成为某些植物的形象(如大熊、狮子、天蝎等)很附近似。
夏、商、周三代以上是尧舜治世,是我国古史中的黄金期间。但当时没有钟表和月历,要晓得时候、季候、方位,都得仰看日月星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作息时候表画在天上。以是\\\\\\\"大家皆知天文\\\\\\\"。现在说天文,一讲就是\\\\\\\"大爆炸\\\\\\\",就是\\\\\\\"黑洞\\\\\\\",早已离开古时有诗意的广寒宫和神话般的牛郎织女了。如许的天文,要\\\\\\\"大家皆知\\\\\\\",诚斯难矣。
在上古期间,人们把天然看得很奥秘,以为全部宇宙有一个至高无上的主宰,就是帝或上帝。在上古文献里,天和帝常常成为同义词。前人又以为各种天然征象都有它的主持者,因而把它们品德化了,并付与必然的名字,比方风师谓之飞廉,雨师谓之翳(屏翳),云师谓之丰隆,日御谓之羲和,月御谓之望舒[1],等等,就是这类看法的反应。
前人的天文知识也相称提高。明末清初的学者顾炎武说:三代以上,大家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守兵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后代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