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第3页/共11页]
水之正伏也。其脉迟者,水属阴也。外证自喘者,阴甚于下,不复与胸中之阳气相调,水气格阳而喘也。其目窠如蚕,两胫肿大诸证,《金匮》未言,无不俱见。
血症方
生乌头(二钱) 生南星(二钱) 生附子(三钱) 木香(五分) 生姜(五片)水二杯,煎七分。薛氏用人参一两,煎汤半杯调服。
苏子降气汤 治上盛下虚,气喘等证。
水肿方
痢症方
枳实(二钱) 白术(四钱)水二杯,煎八分服,日夜作三服。腹中软即止。
赤小豆(浸令出芽晒干,一两) 当归(四钱)共研末。每服三钱,浆水下。即洗米水,三今后有酸味是也。按凡止血标药可随宜作引,血余灰可用一二两同煎,诸血皆验。栀子、茜草、干侧柏治上血,槐花、生地黄、乌梅、续断治血崩。凡下血及血痢,口渴,后重,脉洪有力者为火盛。可用苦参子去壳,仁勿破,外以龙眼肉包之,空肚以仓米汤送下九粒,一日二三服,渐加至十四粒,二日效。
三一承气汤大黄 芒硝 甘草 浓朴 枳实(各一钱)水二杯,煎八分服。按此方太峻,姑存之以备参考。
柏叶(生用,三钱,无生者用干者二钱) 干姜(一钱) 艾叶(生用,二钱,如无生者,用干者一钱)水四杯,取马通二杯,煎一杯服。如无马通,以童便二杯,煎八分服。
浓朴(四钱) 大黄(二钱) 枳实(一钱五分)水二杯,煎八分,温服。
附隔食体例∶《人镜经》曰∶《内经》云∶三阳结谓之隔。盖足太阳膀胱经,水道不可;手太阳小肠经,津液干枯;足阳明胃经,燥粪结聚。以是饮食拒而不入,纵入太仓,还出喉咙。夫肠胃一日一便,乃常度也。今五七日不便,陈物不去,新物不纳,宜用三一承气汤节次下之,后用脂麻饮啜之。陈腐去而肠胃洁, 瘕尽而营卫昌,饮食自进矣。
麦门冬汤(《令媛》) 治大病后炽热乘肺,咳唾有血,胸膈胀满,上气羸瘦,五心烦热,渴而便秘。
当归生姜羊肉汤(《金匮》) 治亲信诸痛虚极,诸药不效者,一服如神。及胁痛里急,妇人产后腹中 痛。
药亦同防己黄 汤,但去术加桂、苓者,风水之湿在经络,近内;皮水之湿在皮肤,近外。故但以苓协桂,渗周身之湿,而不以术燥此中气也。不消姜、枣者,湿不在上焦之营卫,无取乎宣之也。
方见《伤寒》。
十枣汤方见《亲信痛》。
启隔饮(《心悟》) 治食入即吐。
理中汤 治冷痛。
熟地 远志 山茱肉 巴戟天 石斛 石菖蒲 五味子 肉苁蓉(洗) 肉桂 麦冬 附子茯苓(各三钱)加薄荷叶七叶,水二杯,煎八分服。此体例在轻煎,不令诸药之味尽出。其性浓厚,以镇诸逆;其气味轻清,速走诸窍也。
浓朴三物汤(《金匮》) 治亲信实痛,大便闭者。
火线止汗,是治黄汗之正病法。此方令微汗,是治黄汗之变症法。
蒲灰(半斤) 滑石(一斤)为末。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吴茱萸汤方见《亲信痛》。
胃苓散方见《胀满》。加减详《三字经》注。
麻黄 桂枝 当归 人参 石膏 干姜 甘草(各三钱)川芎(一钱五分) 杏仁(十三枚又一枚取三分之一)水三杯,煎一杯,温服。当小汗,薄覆脊凭几,汗出则愈。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脸孔浮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