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医学三字经》 1/1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第3章[第5页/共11页]

有抱病 历岁年 由母腹中吃惊,积久平衡,一触而发。病起于有生之初,非年来之新病也。《内经拾遗》用温胆汤,柯韵伯用磁朱丸。

若吐泻 求太阴 太阴病以吐食、自利、不渴、手足自温、腹时痛为大纲,以理中汤主之。

寒筋水 气血寻 寒疝、水疝、筋疝、气疝、血疝。

渐早至 药宜凉 血海有热也,宜加味四物汤,加续断、地榆、黄芩、黄连之类。

疝气第十九

开交骨 归芎乡 交骨不开,阴虚故也,宜加味芎归汤。

羊肉汤 痛谧 痛者,痛之缓也,为虚症。

痛而烦 里热窒 小腹痛虽为停瘀,而不大便、日晡烦躁、谵语,非停瘀专症也。血因热裹而不可,非血自结于下,但攻其瘀而可愈也。《金匮》以大承气汤攻热。

司命者 勿逐流 医为人之司命,熟读仲圣书而兼临症之多者,自有定识,切不成随波逐流。

脾肾泻 近天明 五鼓今后泻者,肾虚也。泻有定时者,土主信,脾虚也。故名脾肾泻。

恒法外 内经精 照此法治而不愈者,宜求之《内经》。

眩晕症 皆属肝 《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甘麦汤 脏躁服 《金匮》云∶妇人脏躁,哀痛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呵欠,甘麦大枣汤主之。

静而得 起贪凉 处于高厦深室,畏热贪凉,受阴暑之气。

通圣散 两解求 仲师于太阳条,独挈解缆热不恶寒而渴为温病,是遵《内经》人伤于寒,则为热病;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之三说也。初时用麻杏甘石汤,在经用白虎加人参汤,入里用承气汤及阳明之茵陈蒿汤,少阴之黄连阿胶汤、猪苓汤,厥阴之白头翁汤等,皆其要药,究与瘟疫之病分歧也。瘟疫之病,皆新感乖戾之气而发,初起若兼恶寒者,邪从经络入,用人参败毒散为改正托邪法。初起若兼胸满口吐黄涎者,邪从口鼻入,用藿香正气散为辛香解秽法。唯防风通圣散面面殷勤,即初起一定内实,而方中之硝黄,别有妙用,从无陷邪之害。若读仲师书死于句下者,闻之无不咋舌,而不知其无益无弊也。

小柴胡 少阳谓 寒热来往而呕者,属少阳也。

若遗精 另有设 与浊病又殊。

分利多 医便错 愈利愈闭矣。

惟怀胎有水气、身重、小便倒霉、恶寒、起即头眩,用葵子茯苓散不能无疑。

攻凉施 毋固必 攻有大承气汤,凉有竹皮大丸、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金匮》云∶病解能食,七八日更发热者,此为胃实,大承气汤主之。又云∶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竹皮大丸主之。又云∶产后下利虚极,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主之。读此,则知丹溪产后以大补气血为主,余以末治之说,为大谬也。

心肾方 随补缀 六八味汤丸加龙、牡,肾药也。四君子汤加远志,心药也。心肾之药与前饮间服。

吐泻甚 变风淫 吐泻不止,则土虚而木邪乘之。《左传》云∶风淫末疾。末,四肢之末也。即抽掣挛急之象。

四神服 勿纷更 四神丸加白术、人参、干姜、附子、茯苓、罂粟壳之类为丸,久服方效。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