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第1页/共11页]
黄连汤 为经纬 喻嘉言用进退黄连汤,柯韵伯用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推之泻心汤亦可借用,以此数汤为经纬。
湿挟积 曲楂迎 食积,加山查、神曲;酒积,加葛根。
忽搐搦 痫病然 手足抽掣,猝倒无知,忽作忽止,病有间断,故名曰痫。
竹叶汤 风痉疾 《金匮》云∶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钱院使注云∶中风之下,当有病痉者三字。按∶庸医于此症,以生化汤加姜、桂、荆芥、益母草之类,杀人无算。
月信准 体自康 经水一月一至,不愆其期,故名月信。经调则体自康。
前饮投 精愈涸 水愈利而肾愈虚矣。
阴阳证 二太擒 三阳独取太阳,三阴独取太阴,擒贼先擒王之手腕也。太阳阳明少阳为三阳,太阴少阴厥阴为三阴。
慢脾说 即此寻 世谓慢脾风多死,而不知即太阴伤寒也。有初时即伤于太阴者,有渐次传入太阴者,有误用神曲、麦芽、山查、萝卜子、枳壳、葶苈、大黄、栝蒌、胆南星等药堕入太阴者。既入太阴,其治同也。如吐泻后,盗汗不止,手足厥逆,理中汤插手附子,或通脉四逆汤、白通汤佐之,此太阴而兼少阴之治也。如吐泻手足厥冷、烦躁欲死、不吐食而吐涎沫,服理中汤不该,宜吴茱萸汤佐之,此太阴而兼厥阴之治也。若三阴热化之证,如太阴腹时痛时止,用桂枝加芍药汤。大便实而痛,用桂枝加大黄汤。少阴之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宜猪苓汤。心中烦、不得卧,宜黄连阿胶汤。厥阴之消渴、气冲、吐蛔、下利,宜乌梅丸。下利后重、喜饮水,用白头翁汤等症亦间有之。熟《伤寒论》者自知,而大纲不在此也。
五淋癃闭赤白浊遗精第十八
热未已 变多端 喻嘉言曰∶以其头摇手动也,而立抽掣之名;以其卒口噤、脚挛急也,而立目斜、心乱、搐搦之名;以其脊强背反也,而立角弓反张之名;造出各种不通项目,谓为惊风。而用攻痰、镇惊、清热之药,投之立死矣。不知太阳之脉起于目内 、上额交巅入脑、还出别下项、夹脊抵腰中,是以见上诸症。当时若以桂枝汤照法服之,则无余事矣。
守法治 危而安 遵六经大纲之法而求之,详于《伤寒论》。
三症本 厥阴愆 以上治法,时医惯用而不效者,未知其本在于厥阴也。厥阴属风木,与少阳相火同居。厥阴之气逆,则诸气皆逆。气逆则火发,火发则风生。风生则挟木势而害土,土病则聚液而成痰。痰成必归迸入心,为以上诸症。
眩晕症 皆属肝 《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白散方 窥秘钥 《三因》白散之妙,喻嘉言解之甚详。见于《医门法律・中风门》
但欲寐 少阴编 少阴居太阴厥阴之界,谓之阴枢,有寒有热。论以脉微细、但欲寐为大纲。寒用麻黄附仔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及白通汤、通脉四逆汤。热用猪苓汤、黄连鸡子黄汤及大承气汤诸法。
痛满烦 求枳实 满烦不得卧,里实也,宜枳实芍药散。二味无奇,妙在以麦粥下之。
胎衣阻 发笑匡 胎衣不下,宜以醋汤送发笑散三钱,即下。
若瘟疫 治相侔 四时不正之气,及方土异气,病患秽气,感而成病,则为瘟疫。虽有从经络入、从口鼻入之分,而见证亦以六经为据,与伤寒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