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大略(2)[第1页/共3页]
不知而问尧舜,无有而求天府。——曰:先王之道,则尧舜已;六贰之博,则天府已。
多知而无亲,博学而无方,好多而无定者,君子不与。
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多有之者富,少有之者贫,至无有者穷。故大者不能,小者不为,是弃国捐身之道也。
饮而不食者,蝉也;不饮不食者,浮蝣也。
上好义,则民闇饰矣!上好富,则民死利矣!二者治乱之衢也。民语曰:“欲富乎?忍耻矣!倾绝矣!绝故旧矣!与义分背矣!”上好富,则群众之行如此,安得稳定!
少不讽诵,壮非论议,虽可,未成也。
言而不称师谓之畔,教而不称师谓之倍。倍畔之人,明君不内,朝士大夫遇诸涂不与言。
君子进则益上之誉,而损下之忧。不能而居之,诬也;无益而厚受之,窃也。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
多积财而羞无有,重民任而诛不能,此邪行之以是起,科罚之以是多也。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觉得民也。故古者,列地建国,非以贵诸侯罢了;列官职,差爵禄,非以尊大夫罢了。
以贤易不肖,不待卜而后知吉。以治伐乱,不待战而后知克。
主道知人,臣道知事。故舜之治天下,不以事诏而万物成。农精于田,而不成觉得田师,工贾亦然。
子夏家贫,衣若县鹑。人曰:“子何不仕?”曰:“诸侯之骄我者,吾不为臣;大夫之骄我者,吾不复见。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非一日之闻也。争利如蚤甲,而丧其掌。”
凡物有乘而来,乘其出者,是其反也。
曾子食鱼,不足,曰:“泔之。”门人曰:“泔之伤人,不若奥之。”曾子泣涕曰:“有异心乎哉!”伤其闻之晚也。
知者明于事,达于数,不成以不诚事也。故曰:“君子难说,说之不以道,不说也。”
君子发愤如穷,虽天子三公问正,以是非对。
君子壹教,弟子壹学,亟成。
不自嗛其行者,言滥过。古之贤人,贱为布衣,贫为匹夫,食则饘粥不敷,衣则竖褐不完;但是非礼不进,非义不受,安取此?
言之信者,在乎区盖之间。疑则不言,未问则不言。
古者匹夫五十而士。天子诸侯子十九而冠,冠而听治,其教至也。
语曰:“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知者。”此家言邪说之以是恶儒者也。是非疑,则度之以远事,验之以近物,参之以平心,流言止焉,恶言死焉。
多言而类,贤人也;少言而法,君子也;多言没法,而流湎然,虽辩,小人也。
国法禁拾遗,恶民之串以无分得也,有夫分义,则容天下而治;无分义,则一妻一妾而乱。
君子疑则不言,未问则不言,道远日趋矣。
诰誓不及五帝,盟诅不及三王,交质子不及五伯。
齐人欲伐鲁,忌卞庄子,不敢过卞。晋人欲伐卫,畏子路,不敢过蒲。
国风之好色也,传曰:“盈其欲而不愆其止。其诚可比于金石,其声可内于宗庙。”小雅不以于污上,自引而居下,疾今之政以思往者,其言有文焉,其声有哀焉。
曾子行,晏子从于郊,曰:“婴闻之: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婴贫无财,告假于君子,赠吾子以言:乘舆之轮,太山之木也,示诸檃栝,三月蒲月,为帱采,敝而不反其常。君子之檃栝,不成不谨也。慎之!兰茞槁本,渐于蜜醴,一佩易之。正君渐于香酒,可谗而得也。君子之所渐,不成不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