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易水(2)[第2页/共4页]
又东过安国县北。
顺水盖徐水之别号也。徐水又东,迳蒲成北,又东迳清苑城,又东南与沈水合。
《郡国志》曰:高阳有葛城,燕以与赵者也。滱水又东北,迳阿陵县故城东,王莽之阿陆也。建武二年,更封左将军任光为侯国。滱水东北至长城,注于易水者也。
后隶安喜,城郭南有汉明帝时《孝子王立碑》。
《地理志》曰:博水自望都东至高阳,入于河。
又东北入于易。
滱水又东,右苞马溺水,水出上曲阳城东北马溺山,东北流迳伏亭。《晋书隧道记》曰:望都县有马溺关。《中山记》曰:八渡、马溺,是山曲关键之地,二关势接,疑斯城便是关尉宿治,异目之来,非所详矣。马溺水又东流注于滱。
又东北,迳博陵县故城南,即古陆城,汉武帝元朔二年,封中山靖王子刘贞为侯国者也。《地理民风记》曰:博陵县,《史记》蠡吾故县矣。汉质帝本初元年,继孝冲为帝,追尊父翼陵曰博陵,因觉得县,又置郡焉,汉末,罢还安平。
滱水又东,迳白土北,南即靖王子康王陵,三坟并列者是矣。滱水又东,迳乐羊城北。《史记》称魏文侯使乐羊灭中山,盖其城攻中山所造也,故城得其名。
晋太初元年复为国,今谓是城为博野城。滱水又东北,迳侯世县故城南,又东北迳陵阳亭东,又北,左会博水。水出望都县,东南流,迳其县故城南,王莽改名曰顺调矣。又东南潜入下地下。博水又东南循渎,重源涌发,东南迳三梁亭南,疑即古勺梁也。《竹书编年》曰:燕人伐赵,围浊鹿。赵灵王及代人救浊鹿,败燕师于勺梁者也。今广昌东岭之东有山,俗名之曰浊鹿罗。城地不远,土势相邻,以此推之,或近是矣,所未详也。博水又东南,迳谷梁亭南,又东迳阳城县,散为泽渚,渚水潴涨,方广数里,匪直蒲笋是丰,实亦偏饶菱藕,至若娈童卯角,弱年崽子,或单舟采菱,或叠舸折芰,长歌阳春,爱深渌水,掇拾者不言疲,谣咏者自流响,于时行旅过瞩,亦有慰于羁望矣,世谓之为阳城淀也。阳城县故城近在西北,故陂得其名焉。《郡国志》曰:蒲阴县有阳城者也。今城在县东南三十里。其水又伏流循渎,屈清梁亭西北,重源又发。博水又东迳白堤亭南,又东迳广望县故城北,汉武帝元朔二年,封中山靖王子刘忠为侯国。又东合堀沟,沟上承清梁陂。又北迳清冷城东,即将梁也。汉武帝元朔二年,封中山靖王子刘朝平为侯国。其水东北入博水,博水又东北,左则濡水注之。水出蒲阴县西、昌安郭南。《中山记》曰:郭东有舜氏甘泉,有舜及二妃祠。稽诸传记,无闻此处,世代云远,异说之来,因而乎在矣。其水自源东,迳其县故城南,枉渚回湍,率多曲复,亦谓之为曲顺水也。张晏曰:濡水于城北,曲而西流,是受此名。故县亦因水名而氏曲逆矣。《春秋左传·哀公四年》,齐国夏伐晋,取曲逆,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