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清水(2)[第1页/共4页]
东过内黄县南为白沟。
《上党记》曰:长平城在郡南山中。
诩曰:不遇盘根错节,何故别利器乎?又东与左水合,谓之马沟水。水出朝歌城北,东流,南屈至其城东,又东流与美沟水合。水出朝歌西北大岭下,东流迳骆驼谷,于中逶迤九十曲,故俗有美沟之目矣。历十二崿,崿流相承,泉响不竭,返水捍注,捲复深隍,隍间积石千通,水穴万变,观者若思不周赏,情乏图状矣。其水东迳朝歌城北,又东南流,注马沟水,又东南注淇水,为肥泉也。故《卫诗》曰:我思肥泉,兹之永叹。《毛注》云:同出异归为肥泉。《尔雅》曰:归异出同曰肥。《释名》曰:本同出时,所浸润少,所归各枝散而多,似肥者也。
白沟自县北迳戏阳城东,世谓之羛阳聚。《春秋左传·昭公九年》,晋荀盈如齐逆女,还,卒戏阳,是也。白沟又北,迳高城亭东,洹水从西南来注之。
淇水又东出山,分为二水,水会立石堰,遏水以沃白沟,左为菀水,右则淇水。自元甫城东南,迳朝歌县北。《竹书编年》,晋定公二十八年,淇绝于旧卫,即此也。淇水又东,右合根源水。水有二源,一水出朝歌城西北,东南流。白叟晨将渡水,而沉吟难济。纣问其故,摆布曰:老者髓不实,故畏寒也。纣乃于此斮胫而视髓也。其水南流东屈,迳朝歌城南。《晋书隧道记》曰:本沫邑地。
淇水又东北历淇阳川,迳石城西北。城在原上,带涧枕淇。
淇水
沁水于县南水积为陂,通结数湖,有朱沟水注之。其水上承沁水于沁水县西北,自方口东南流,奉沟水右出焉。又东南流,右泄为沙沟水也。其水又东南,于野王城西,枝渠左出焉,以周城溉,东迳野王城南,又屈迳其城东,而北注沁水。朱沟自枝渠东南,迳州城南,又东迳怀城南,又东迳殷城北。郭缘生《述征记》曰:河之北岸,河内怀县有殷城。或谓楚、汉之际,殷王卬治之,非也。余按《竹书编年》云:秦师伐郑,次于怀,城殷,便是城也。但是殷之为名久矣,知非从卬始。昔刘琨以郭默为殷州刺史,督缘河诸军事,治此。朱沟水又东南注于湖。湖水又右纳沙沟水。水分朱沟南派,东南迳安昌城西。汉成帝河平四年,封丞相张禹为侯国。今城之东南有古冢,时人谓之张禹墓。余按《汉书》禹,河内轵人,徙家莲芍。鸿嘉元年,禹以老乞骸,自治冢茔,起祠堂于平陵之肥牛亭,近延陵,奏请之,诏为徙亭。哀帝建平二年薨,遂葬於彼。此则非也。沙沟水又东,迳隰城北,《春秋·僖公二十五年》,取太叔于温,杀之于隰城,是也。京相璠曰:在怀县西南。又迳殷城西,东南流入于陂。
又东过周县北。
白沟又东北,迳罗勒城东,又东北,漳水注之,谓之利漕口。自下清漳、白沟、淇河,咸得通称也。
淇水右合宿胥故渎,渎受河于顿邱县遮害亭东,黎山西北。会淇水处,立石堰遏水,令更东北注。魏武开白沟,因宿胥故渎而加其功也。故苏氏曰:决宿胥之口,魏无虚、顿丘。即指是渎也。
又北迳问亭东,即魏县界也。魏县故城,应劭曰:魏武侯之别都也。城内有武侯台,王莽之魏城亭也。左与新河合,洹水枝流也。白沟又东北,迳铜马城西,盖光武征铜马所筑也,故城得其名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