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5)[第3页/共4页]
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 前尘之相本自虚妄。从识变生。如同影象。而复引发念想。缘虑名之为心。心之与境二俱虚妄。此心及境即真如海中一浮沤耳。故下文云。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情妙心中所现物。浮尘既现。实体即隐。能覆能暗。故云惑汝真性
无则同于龟毛兔角。云何不着 无者不在也。若此决定不着诸法。那边是心名为不着。便同人间龟毛兔角毕竟无体。体既全无。而欲名谁为不着耶 二有体成着破
阿难言见。佛言。汝何所见。阿难言。我见如来举臂屈指为光亮拳。耀我心目 佛手金光。耀我心目。此即心目俱见 三再审谁缘
佛告阿难。统统众生从无始来。各种倒置。业种天然。如恶叉聚 凡夫外道常等四倒。声闻缘觉无常等四。故云各种。无始无明熏习成种。种必有果。子子相生。熏习不竭。如线贯珠次第相连。名恶叉聚。恶叉梵语。此云线贯珠。经云。诸法于识藏。藏于法亦然。更互为果性。亦常为因性。应法师云。恶叉树名。其子形如没食子。彼国多聚以卖之。如其间杏仁。故觉得喻。喻惑业苦也
皆由不知二种底子。庞杂修习。如同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 明失以是也。迷真习妄。种苦求甘。沙饭异因。宁论劫数。心期正觉。果入迷伦。自谓真修。焉知妄习。不循至教。但纵臆谈。一失通途。莫返幽径。悲夫 二别示二源二。一示妄源
而白佛言 此上皆是经家缀缉叙敬仪也。下即口业
佛言。汝言中间。中必不迷。非无地点。今汝推中。中何为在。为复在处。为当在身 若心在中。中应无惑。必有地点。何者为中。故举身处以定中位 二随计斥破二。一在身无中破
则诸已死另有眼存。应皆见物。若见物者云何名死 发难破也。若眼名见。死者眼存。心识离体。岂说有见。有见非死。死必无见。称见在眼。不其谬哉 二一多遍局非理破二。一总征
我是如来最小之弟 解饭之子。得道夜生。于诸弟中。是最小故
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 标指也。菩提智果。涅槃断果。二果本具。故云无始。所依之性。本来不与妄染呼应。故云元清净体。何者是耶下云
今复问汝。立即如来举金色臂屈五轮指语阿难言。汝今见不 地水火风空轮各对一指。又一一指端有千轮相。故云轮指。屈指问见。意欲推心 二约见以詶
相有则在。云何无著 结前非也。相如故意。则名为着。云何妄立不着义耶 二结
若不遍者。当汝触头。亦触其足。头有所觉。足应无知。今汝不然 破不遍也。若汝执心不遍身者。头足之触同时而下。一合有觉。一当不知。今汝咸知。孰成不遍。故云今汝不然 二结破
佛之威神。令诸天下分解一界 妄执未融六情殊隔。真智一发法界洞然。谁为自他。故成一界。即欲说如来藏心之先瑞也
无相则无 指初过也。无即不在也。相即统统也。不在诸相。则是无体。如兔角等
尔时世尊。从其面门放各种光。其光晃曜。如百千日 将陈法利。宜先表报警动令信也。前放顶光。表体无说。此从口放。欲显言诠。声色用中不过智体。各种百千。具足众德破无明暗如日之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