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4)[第2页/共5页]
阿难言。我常闻佛开示四众。由心生故。各种法生。由法生故。各种心生 引教也。第八本识变生三境。故云心生法生。境地风动能起识浪。故云法生心生。今虽通举。要取后句法生心生觉得据也
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 只知据理直申不觉计宗危矣 三合喻夺破三。一正夺
汝今聆听。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破妄意。欲显真故。略标宗叹德。令其忻慕。岂谓徒然怒斥罔知所归。因而阿难伏而谛受 三引例明其所失三。一引例正问
阿难答言不也。世尊。何故故。是诸比丘。虽阿罗汉。躯命分歧。云何一人能令众饱 前问一食众饱。今答躯命分歧。反前问也。意显心若离身即同他食。他食既非我饱。心知何干我身。身心相外。自他可例 二据理推破二。一以理定其相外
必不内知。云何知外 五藏同居。最为亲眤。万象仳离。诚谓疏遥。若使不了身中。岂合能观外物 二结破
是兵要当知贼地点 兵人所执器也 三示过以问
是故应知。汝言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 五破随合二。一引经建立
我今思惟。即思惟体。实我心性。随所合处。心则随有。亦非表里中间三处 当今思惟。诚有缘虑。及推所止。三处元非。应知。随境而生。心与境合。境既不一。心亦随多。颇合佛言。必无虚论 二牒计推破二。一正破二。一破无体
汝之心灵。统统了然。若汝现前所了然心实在身内。尔时先合了知内身。很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外物 心能灵鉴。表里俱缘。故云统统了然。向外既了万缘。在内合知藏腑。颇犹可也。亦语辞也。汝观众生。可有此者 二纵破
佛告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只陀林。今何地点。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今只陀林实在堂外 堂在园中。林居堂外。表里既分。计宗危矣 二定见前后
统统众生。不见身中独见身外。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 室外之烛不及内明。身外之心何能倒映。此计心有离身之过。故下破之
是义必明。将无所惑。同佛了义。得无妄耶 身外之理。法喻正齐。以此观之。合无疑暗。佛说了义可得同乎 二破二。一正破二。一引例立理二。一一多同饱问
若不能见。云何说言此了知以潜伏根内如琉璃合 结成法喻不齐过也。二过既彰。潜根理丧 二结破
比方国王 真性也
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地点。则不能得降伏尘劳 心目是本。尘劳为末。若迷本之依处。群末难除。染污故名尘。扰恼故名劳。即通指二障也 二发难以况
必汝执言身眼两觉。应有二知。即汝一身应成两佛必 汝当今眼根自知身处自发非互阙者。须有贰心。知即心也。凡是故意。皆当作佛。岂汝一身成两佛耶。此之四段。展转破逐。皆由前文内对所偏见面之执妄情骚动执计多端。故尽破之令无所救 二结破
佛告阿难。汝心若同琉璃合者。当见江山。何不见眼 喻则近远俱见。法例唯见江山。既失近观。何成同喻。法喻不等。潜根理亏。下更纵破令无所据 三纵见不见咸失
若与眼对。暗在面前。云何成内 对眼在前前岂成内 二外室成焦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