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4)[第1页/共5页]
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 心见两门。由兹所问。下既认心不迭。指见谬称。故成二障为缠三空罔契。故下征诘。俾识妄源 二答
比方国王 真性也
汝之心灵。统统了然。若汝现前所了然心实在身内。尔时先合了知内身。很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外物 心能灵鉴。表里俱缘。故云统统了然。向外既了万缘。在内合知藏腑。颇犹可也。亦语辞也。汝观众生。可有此者 二纵破
出兵讨除 用智也
若不对者。云何成见 未曾见有 境不对眼而称见物 二破转计二。一牒计夺破
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境风外动。妄图内熏。识浪潜生为自心相。空华变幻。起灭无从。不了本如遂成久执。及推地点妄谓身中。反覆穷研理无所据。故佛结指令悟其非 二破在外二。一立二。一正立
是兵要当知贼地点 兵人所执器也 三示过以问
佛告阿难。若汝觉了知见之心实在身外 牒也
阿难。汝今堂中先何所见。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林园 定前后者。欲破阿难在内之心不能如此次第见故 三审见起因
佛言。处今安在。阿难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内。而能见外。如我思忖。暗藏根里 知外而不知内。非根而何。此即妄计识心潜五根里 三举喻所成复伸潜理二。一举喻合法
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该当直心詶我所问 下文识精元明。便是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此体非妄。无有变异。故云真性。研讨穷也。净名云直心是道场。无子虚故。今推本意。岂得异想发言。欲正修行。当须确切。故今劝也 二引证
阿难答言不也。世尊。何故故。是诸比丘。虽阿罗汉。躯命分歧。云何一人能令众饱 前问一食众饱。今答躯命分歧。反前问也。意显心若离身即同他食。他食既非我饱。心知何干我身。身心相外。自他可例 二据理推破二。一以理定其相外
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 只知据理直申不觉计宗危矣 三合喻夺破三。一正夺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见内故不居身内。身心相知不相离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处 双叙别立。文显易知 二问今所立答在诸根
若与眼对。暗在面前。云何成内 对眼在前前岂成内 二外室成焦腑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潜根内者。如同琉璃 略牒语简能够意知
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 以慈摄也。如父嘱子拊背而告。此有三意。一安抚其心令无惊骇。二嘱其谛受令无忘失。三示今许说无有虚妄。故舒其手现慈相也
若不能见。云何说言此了知以潜伏根内如琉璃合 结成法喻不齐过也。二过既彰。潜根理丧 二结破
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职位中间永无诸勉强相 因苗辨地。言直心直。苟或反此。罪非轻小。以下经云。若大妄言。即三摩提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若诸比丘。心如直弦。统统实在。入三摩地。永无魔事。我印是人成绩菩萨无上知觉也。发心曰始。究竟名终。弹指能超。故无勉强 四问其见爱二。一问
我今思惟。即思惟体。实我心性。随所合处。心则随有。亦非表里中间三处 当今思惟。诚有缘虑。及推所止。三处元非。应知。随境而生。心与境合。境既不一。心亦随多。颇合佛言。必无虚论 二牒计推破二。一正破二。一破无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