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23)[第1页/共5页]
汝观交中性。空有二俱非 交中无性。将何遣有而更存无。一性当中无对待故。肇公云。有既不有则无无矣。此则正显根尘中道。亦是上根尘同源之义
阿难言。此劳同结。云何消弭。如来以手将所结巾偏掣其左。问阿难言。如是解不。不也世尊。旋复以手偏牵右边。又问阿难。如是解不。不也世尊 若执此根有实体者。即堕常见。若谓都无。成恶取空。诸佛不化。宁起有见如须弥山。不起空见如芥子许。以堕断故。既左偏有相。右堕佛门。空有二边俱不见性。无明根结如何消弭。故前偈云。汝观交中性。空有二俱。非故此二。边不能令脱 二中间方是
迷晦即无明。发明便摆脱 颂前知见立知等文也。迷根执境。不了性空妄取为有。即无明矣。了性无性真妄一如。根境识三不能为缚。故名摆脱。斯则涅槃无漏真净 三一颂生起下文
佛告阿难。此宝花巾。汝知此巾元止一条我六绾时名有六结。汝打量看。巾体是同。因结有异。于意云何。初绾结成名为第一。如是乃至第六结生。吾今欲将第六结名成第一不。不也世尊。六结若存。斯第六名终非第一。纵我历生尽其明辨。如何令是六结乱名 体虽元一。妄结成六。既已成根。六种名相随心计执不成移易。故云不成乱名 二印成
三却辨解结次第二。一示解因三。一拣非显是二。一二边俱非
此阿毗达磨。十方薄伽梵。一起涅槃门 阿毗达磨云非常法。即指此三昧也。亦云对法。即以大乘划一大慧。对向一真法界。体用闪现。明智一如。故名对法。薄伽梵具足六义。谓安闲。炽盛。端严。称呼。吉利。高贵。十方诸佛取证菩提涅槃妙果。唯此一起。能通至彼。故名为门。由前请云要因门入。故此开示金刚三昧。为能入门也 三六解一亡疑二。一伸疑请决二。一叙庆所闻
弹指超无学 此显速疾能至大觉。故一念不生即名为佛。超越职位劫数之说。如前文云歇即菩提。圆觉亦云。离幻即觉亦无渐次。皆斯义也。然至觉时。亦无自果可为所得。故云超无学耳。亦是约迟速校量。故说为超。非是都越职位直至无上觉耳
中间无实性。是故若交芦 颂前根尘相发相见无性如同交芦
佛告阿难。我初绾巾。汝名为结。此叠华巾先实一条。第二第三云何汝曹复名为结。阿难白佛言。世尊。此宝叠华缉绩成巾。虽本一体。如我思惟。如来一绾得一结名。若百绾成终名百结。何况此巾秖有六结。终不至七。亦不断五。云何如来秖许初时。第二第三不名为结 巾喻真性。结喻六根。逐绾而问。相由妄别。令知底子是一妄结生六。无同异中炽然成异。故一一绾皆名为结 二征释同异二。一问答
若复是以际会道成。所得密言还同本悟。则与未闻无有不同 际时会遇也。遭时遇佛。从兹得道。始觉合本若未曾迷故云本悟。悟觉也。既未曾迷。唯是一觉。夫何更有见闻之异。故云未闻无有不同。此略举六中之耳根也。阿难所请。意在此根。微露其机求佛显发。如来知微。敕众各说悟门。观音文殊承机述拣。感到相济。化道曲成。于今受赐。岂得忘本 四叨教法门
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 生起六解一亡疑也。因次第者。下文云。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圆明成法摆脱。摆脱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一亦亡者。下文云。本日如来若总消弭。结若不生则无相互。尚不名一。六云何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