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16)[第2页/共4页]
世尊。如阿难辈。虽则开悟。习漏未除。我等会中登无漏者。虽尽诸漏。今闻如来所说法音。尚纡疑悔 开悟者。如前获妙本心常住不灭也。小乘有学方断别离俱生全在。名习漏未除。满慈无学断尽俱生。此约小乘烦恼障说。问何故无学尚纡疑悔。初果之辈解悟不疑耶。答烦恼所知二障不同。人法律执轻重分歧。故正实际云。或有于境智不及愚。所谓凡夫善通三藏。罗汉不识赤盐。以所知障障法界理。罗汉虽得无漏烦恼轻故。尚纡疑悔所知重故。阿难虽得开悟所知轻也。习漏未除烦恼重也 二别叙所疑二。一藏性生相疑
长水沙门子璇集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善为众生。敷演如来第一义谛 如来讲法。大众咸坐。欲有所问先起展敬。展敬之仪不离三业。胡跪合掌身也。恭敬意也。白言下口也。如来藏心不空不有即性即相。名第一义。是佛所证决定无妄审实名谛 二引喻述迷
是诸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见十方空。如观手中所持叶物 向执心在身中。谓言是我真性。今知空在心内。如片物持于掌间。下文亦云。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 二了物咸真益
二破满慈执相难性显如来藏四。分歧请三。一总述未了三。一展敬伸叹
阿难。此见若复与明与暗及与虚空元一体者。则明与暗二体相亡。暗时无明。明时无暗。若与暗一。明则见亡。必一于明。暗时当灭。灭则云何见明见暗。若明暗殊。见无生灭。一云何成 此破一也。前四句牒计。则明下四句立理。若与下六句推破。见与境一。境灭见亡。如何分办明之与暗。若明下三句结非。明暗自殊。见不随灭。应知此见不与境一
若生于空。非相非见。非见无辨。自不能知明暗色空。非相灭缘。见闻觉知无处安立 此下破空生。初二句核定不由根境也。非见下正破。前三句非见不辨四境破。非相下三句。非相不立五根破。相便是缘。四境既无即所缘境灭。所缘既无五根何有。上皆牒破不假根境也
人间无知。惑为人缘及天然性。皆是识心别离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七识性四。一总标无性
若见闻知性圆周遍本不摆荡。当知无边不动虚空并其摆荡地水火风。均名六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 见闻觉知同名大者。盖常遍故。如前文释 二斥劝研详
若无所因突但是出。何不日中别识明月 破无因也。日中无月。既无见月之识。应知非是无因此有
处此二非。空则同无。有非同物。纵发汝识。欲何别离 正破识从空生也。非相非见。故云二非。即正指空也。同无者如龟毛兔角毕竟无端。若言其空是有体者。岂同物像可形可状。又此虚空昏纯无辨。无辨之空如有所生亦应无辨。故云欲何别离
闻听觉知亦复如是。不该识缘无从自出 前二句例破余识。闻听即耳鼻。觉知即舌身认识。不该下二句结无生处。识起启事。故云识缘 三会通实义三。一类通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