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 慨叹[第3页/共4页]
正感慨间,先前的那两个县吏返来了,闻声了他的话,一人问道:“荀君为何慨叹?”
……
“便坐”,即“听事堂”摆布的配房,每天都有小吏在内值班,卖力措置平常的小事。此时下午,正忙的时候,各个“便坐”里都坐了很多外来的吏员,观其穿着,有乡蔷夫,也有与荀贞一样的亭长,另有里长,间或亦有百姓。吵吵嚷嚷、纷繁闹闹的。
他来任职虽还不到两个月,但一则,早将本亭的辖区跑了个遍,对本地的环境很熟谙,二来,自小在颍阴长大,对本县的故事也很熟谙,不管是本亭的、还是外亭的,都是说得头头是道,远至战国、前秦时出世在本地的名流以及一些产生过的典故,皆随口道出、顺手拈来。
两个县吏略微停了下脚,说道:“县君在后边舍中。……,荀君,请你先去‘便坐’里暂坐安息,等我二人前去通报。”官寺的布局,前边办公,后边住人。“舍”就是“宿舍”,上到县令、丞、尉,下到浅显吏员平时都在舍中居住。
汉承秦制,城中的打算井然有序,大抵分为三个部分。
和“里”外有墙垣一样,“官寺”的核心也有墙垣,并且墙垣更加高大。若将全部颍阴县城称为“大城”,那么“官寺”就是一座“小城”。前汉时,“官寺”在城中的位置不牢固,有的在城中,有的在城东,本朝以来,逐步都迁到了城北,遂成为了一种定制。
十几年前死去的“名流中的护法”汝南陈蕃,年十五出豪言“大丈夫处世,当打扫天下”。十五岁就以“大丈夫”自居,而终究他果也以其身殉其志。汝南紧邻颍川,陈蕃的故事,荀贞自穿越后就常有听闻。
天井既广且深,正中一个大堂,屋檐飞角,宏伟高壮,这里就是县君升堂办事之所,名为“厅事”,又叫“听事堂”。堂前有台阶,延向院中。——县君并不是每天都升堂办事的,勤奋点的两三天一视事,懒一点的四五天一升堂。明天并非县君升堂的日子,堂门紧闭。
暮秋十月,天高云白,风从一望无边的郊野上吹过,林木的叶子大多落了,绿油油的田野与稀少的林木中,模糊几处里聚。早上起来的时候,亭舍内的空中上结了一层冰冷的霜露,行走在上边,沾湿了鞋子,而当太阳高升后,这霜露垂垂地被蒸发不见了。
……
荀贞作揖应道:“是。”
这两个县吏还了一礼,自颠末院中的石子路,绕过“听事堂”,今后边“舍”中去了。荀贞目送他们远去,直到身影不见,这才转顾摆布。
……
为节流野生、质料,很多“官寺”会建在县城的西北角或东北角,如许,操纵本来已有的城墙,只需求再别离向外引出两道墙垣就能把“官寺”包抄此中了。颍阴县的“官寺”就在城之东北角。
现在这位颍阴县令的家世虽比不上当今的那些王谢大族,比如汝南袁氏,远远达不到“弟子故吏”遍及天下的程度,但也是世代为宦,来给荀贞传令的这两个吏员便都是接连两代都为其家效力的,要论靠近干系,比身为县令亲信的秦干还要靠近,是以口风都很严,不肯泄漏县令召他去官寺是为何事,只是笑着说:“荀君放心,是功德,不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