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新经济政策与马来人经济支配地位的形成[第1页/共4页]
与消弭贫苦比拟,对马来人影响更大的,还是马来西亚在新经济政策期间所实施的社会重组。这项任务在一开端就有非常明白的数字化目标,这就是到1990年,马来人具有的公司股权将从2.4%进步到30%,华人从27.2%进步到40%,本国人则降落至30%。(下表列出了1970年半岛马来西亚种族,部分公司股权具有环境,可做参考)就在制定这一生长目标的过程中,当局还明白指出,上述目标将通过持续的经济增加,而不是对现有资本停止重新分派来实现,以为只要如许才“不会有任何族群接受丧失,或者感到在(实施)过程中被剥夺”。
总之,马来西亚的新经济政策指导下的经济活动,本色上乃是一个与其族群政治相合适、相分歧的种族经济,它以族群政治为前提,反过来,又构成族群政治的根本,且二者有共同的目标,即共同修建马来族群的全面安排职位。
为实现新经济政策的社会重组目标,当局还加大了落实宪法所规定的马来人享有的各项特权的力度,特别在高档教诲和工贸易执照方面予马来人以特别报酬。“实现目标的关头要素是针对马来人停止教诲重组。”到新经济政策期间结束时,马来西亚已有7所大学和3所学院,因为实施定额(固打)制,新的高档教诲机遇更多地为马来人所享有,是以,各种马来人的技术和办理人才在新经济政策期间有了极大的生长。1970年,在专业范畴,独一40名管帐职员、79名大夫和33名工程师为马来人。到1997年,这些职业中的马来人已别离激增为1766名、4 508名和11 481名。当局为支撑马来门生获得高档教诲,还向他们供应了大量的奖学金。按照1983年的一项调查,每3名马来亚大门生中,有2名持有当局奖学金;而每5项奖学金,有4项是颁给马来人的。华裔门生仅获奖学金名额的14.4%,印裔门生为4.35%,东马的门生2.9%。另有一项当局办法对鞭策马来人教诲起到了很大的感化,这就是:到1982年,统统百姓小学和中学都已将马来语作为首要讲授媒介语,并从1983年开端,高档院校中也逐步以马来语代替英语为首要讲授媒介语。在工商执照方面对马来人的偏向亦一样较着,如1983年,73.5%的砍木执照和63.9%的门路运输执照颁布给了马来人,而这些部分本来是华人占安排职位的。
新经济政策的两大生长目标:一是消弭贫苦,这是一项被宣布为不分种族的经济社会生长行动。因为马来西亚的贫苦题目,在很大程度上被以为是马来人题目,以是,消弭贫苦也就以消弭马来人的贫苦为主。二是社会重组,即让马来人走出农业、乡村,全面参与国度的经济社会生长过程,以窜改殖民地期间种族与经济职能相干联的局面和马来人传统的农夫形象。新经济政策的本色是生长马来人的经济,晋升马来人的经济职位,令他们在国度经济糊口中获得安排职位,以与其已有的政治安排职位相匹,并为这一政治安排职位奠定更加坚固的根本。总之,逐步实现和稳固马来人在国度中的全面安排职位,这是马来西亚族群政治史的一个本色性、根赋性的线索。以是,马来西亚20世纪七八十年代推行的新经济政策,正如许多阐发人士指出的那样,表现了土著(马来人)至上主义的精力。“新经济政策也被当作是刚获独立的第三天下国度要将本钱和失业机遇本地化,同时要节制和占有天然资本和本钱的民族主义经济。只是,在马来西亚,所谓的民族主义经济纯属马来人的,它与其他民族毫无干系。”当然,这并不否定汗青上生长马来人经济的客观合法性与公道性,而仅是就马来人政治魁首的某种主观企图以及他们在族群公允题目上疏忽非马来族群的一样合法公道的要求而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