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节,天师道[第1页/共11页]
起首,陆修静制止道官自行署职,实施按级晋升的轨制。他以为,浅显公众须有功德,才气受箓为道民;道民受箓以后,有功者才气升迁。从受十将军箓顺次升至受五十将军箓,再从箓吏顺次晋升散气羽士、别治道官、下治道官、配治道官,以及下、中、上八治道官。其最高者,即“能明炼道气,布施统统,毁灭鬼气,使万姓归伏”的道师,才气拜署上八治中的阳平、鹿堂、鹤鸣三治道职。夸大“采求道官,勿以人负官,勿以官负人”的构造办法。为健全三会日轨制,他重申,三会日“民各投集本治师,当改治录籍,落死上生,隐实口数,正定名簿。三宣五令,令民知法。其日,天官地神咸会师治,对校文书。师民皆当平静寂然,不得喝酒食肉,哗谈笑。会竟,民还家,当以闻科禁威仪教敕大小,务共推行”。同时,他还针对“宅录”轨制严峻混乱的状况,规定每年三会日之最后一日,作为登记、考核宅录的最后刻日,其日,每个道民都须赍信至本师治所,由本师赐与注籍,以便道官“领户化民”。
陆修静平生著何为丰,有关斋戒仪范者尤多。刘大彬《茅山志》谓其“著斋戒仪范百余卷”,今《正统道藏》存有《太上洞玄灵宝众简文》《洞玄灵宝五感文》《陆先生道门科略》《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贺仪》各一卷。另有《灵宝经目序》《古法宿启建斋仪》《品德经杂说》《三洞经籍目次》《陆先生答问道义》《陆先生黄顺之问答》,均佚。《灵宝羽士自修盟真斋立成仪》《三元斋仪》、《然灯礼祝威仪》《金箓斋仪》《玉箓斋仪》《九幽斋仪》《解考斋仪》《涂炭斋仪》等也已亡佚,某些内容散见于《无上黄箓大斋建立仪》中。《通志·诸子类·道家略》中著录有《服御五芽道引元精经》《升元步虚章》《灵宝步虚词》《步虚洞章》等。在唐法琳《辩正论》中,尚见其著有《必定论》《荣隐论》《遂通论》《归根论》《明法论》《天然人缘论》《五符论》《三门论》等,《破邪论》中又见其著有《对沙门记》。
但是,寇谦之对太武帝灭佛活动,不太热情,乃至反对。他以为玄门己处于国教职位,佛教己有力相争,没需求排佛;他以为新天师道接收很多佛教义理。道佛相互融会,能够共处,底子没有生长到你死我活的境地;他更熟谙到以太子晃为首的鲜卑贵族崇佛抑道;排佛过于狠恶,必将影响政局不稳,倒霉玄门。以是,对于执意灭佛的崔浩,多次辩论短长得失,崔浩不听。崔浩想发挥用儒家思惟来治国,减弱贵族权势;寇谦之认识到这能够逞一时之快,而终究会招致杀身之祸,远景相称严峻。
自此,寇谦之以“国师”的身份,到处游说,自以为跻身朝廷,给玄门争职位的机会己经到来。
鉴于此,继起的封建统治个人认识正一道对封建王朝的严峻威胁,故而决定对其停止正统化改革,以适应封建独裁统治的需求,因而呈现了由南北朝世家大族出身的寇谦之和陆修静、陶弘景建立的神仙玄门。
历代玄门徒都称张陵之道为“天师道”,《承平经》经文是以真人、神人、天师之间问答情势撰写的。而天师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徐无鬼》,其略云:黄帝至于襄城之野,适遇牧马孺子,遂问“为天下”之道,答以无事,“亦去其害马者罢了矣”。因而“黄帝再拜顿首,称天师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