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第1页/共3页]
但穆国却有如神助,节节取胜,势不成挡。传闻战事于大半个月便结束了。
茅公在穆宫中资格颇深,是文公小时起的伴人,后历任侍从官职,从藐视着庚敖长大,说话也无过量顾忌,便哈腰,一边捡起地上的翰札,一边问:“君上,到底出了何事?但是晋国亦向周王求亲?”
庚敖眼皮子跳了一跳,目工夫沉,却未开口。
“但是叔父来信?”
地上狼籍一片,他的脚下,亦掷了一方已被揉的皱巴巴的帛书。
“等战事毕,孤再亲去洛邑,会一会那些人……孤料她没那么快便另嫁……便是定下婚事,又有何妨?”
茅公从未见过庚敖如此的模样,这神情,这语气,连他瞧了,内心也是有些发憷,更是不懂他到底为何说出如此之言,忍不住又瞥了眼地上那方被揉的皱巴巴的帛书,一起清算畴昔,正要捡,侧旁伸来一只手,庚敖已俯身,拾了起来。
她又说,“我知君有雄才大略,更有旷达胸怀,见字如晤,想必不会拘泥于陋劣旧事而难堪于我。与其踏遍岭云,相看两厌,何如隔山遥祝,你我各安。”
杨伯等人,一定也情愿年年长途跋涉而来,但本年,他们却都主动地早早到来,非常痛快。
就在明天,曹侯,道侯、杨伯、刘子等几个诸侯在周王的宫宴上谈及此事,语气又是恋慕,又是发酸。
因为就在不久之前,周室做了一件令天下诸侯刮目相看的事。
这些光阴, 虽战况不竭, 但茅公也知,每逢都城有信报随驿车而至,君上虽不问, 但常常会先翻遍送至他面前的一叠卷牍。
阿玄本来怀了些忐忑的表情,随了阿谁收信人的沉默,在日子的悄悄流逝当中,终究渐渐地平复了下来。
……
比来,她传闻了些关于穆人和西戎人之间的战事动静。
“宰夫至周国,于城外舍馆滞留多日,周王并不召见,那晋国使者后到,反先得周王答应入城,次日周王方召宰夫。宰夫出城时,又被晋人以马车阻于城门之下,晋人衅事,仗着人多殴我穆人,弟兄无不受伤,连宰夫额头都被突破,血流满面,当时小人被宰夫留于舍馆当中,并未伴同,待宰夫回,小人不忿,欲领众弟兄去处晋人讨回公道,何如宰夫制止,无法只得作罢!”
她之前请宰夫买转给庚敖的那封信,想必他早已收到,但迄今为止,并无任何的覆信。
庚敖眸中掠过一丝淡淡暗影。
茅公本就未走远,还候于外,本觉得好动静至,于接下来的这场大战也是个好兆头,却不料帐内忽传出一声喝吼,辨声绝非功德,一惊,忙命人将信使传来,带入帐内,看向庚敖,见他神采不辨喜怒,只问信使:“你曾随宰夫去往周国?”
他有些不安,看了一眼庚敖,略一游移,正要开口,却见他猛地起家,挥袖一扫,堆叠了半张案面的的简片和卷牍好像秋风扫落叶般,稀里哗啦全都散在了地上,最远的乃至被扫到了帐门之畔。
“恰是。”
然,宰夫买在翰札上又欣然补了一笔,临走前他有幸得见王姬之面,王姬托他转信于君上,想必是对君上有所丁宁,信一并附上,请君上自启。
茅公持续拣着,口中道:“王姬身在王宫,倘若周王定要将她另嫁,恐怕她也身不由己。不巧,君上现在战事缠身,分|身得空,为免夜长梦多,下月恰是周历之腊祭,诸侯本就有前去朝觐周王之礼,倘若君上有话要传王姬,不如借这腊祭之机,再派使者去往洛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