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第1页/共4页]
第一种,50回本的说法,始自程晋芳《勉行堂文集》卷六的《文木先生传》,谓“《儒林外史》有50卷”,该说风行于道光、咸丰年间,古人仍有人袭其说,但是向来未见50回本存世,该本可谓并不存在。第二种,55回本,最早来自清朝金和在群玉斋本《儒林外史》的“跋”,该跋称,吴敬梓的表侄金兆燕作扬州府传授时有刊刻行世的55卷(55回),且金和还以为第56回“幽榜”(编辑者注:即第五十六回“神宗帝下诏旌贤,刘尚书奉旨承祭”)偶然义,是伪作,因而删去;但是金和所称金兆燕时的55回本,却一向不见,只要被他删去“幽榜”的55回本。第三种,60回本,该本只要一种,即补充齐省堂本,最早的是上海鸿宝斋的石印本,前面的4回是居世绅(笔名东武惜红生)所增。[3][7]
*********************************************************************
《儒林外史》对晚清小说的树模感化是较着的,而晚清小说又给厥后的小说创作供应了更多方面的参照。《儒林外史》对当代文坛的影响深远,并促生了“故事集缀型”小说的昌隆。[15]
书名上,“儒林”一词源出《史记》“儒林传记”。是“儒者之林”,指学术界等。[11]国史传记,天然是“野史”,作者专门以“外史”为书名,恰是为了作辨别,正如作者的好友程晋芳在《怀人诗》中所揭露的:“外史记儒林,描画何工妍;吾为斯人悲,竟以稗史传。”则是作一正统记史以外的的儒林传记,并且作者成心把书中故事假托产生在明朝,以类“野史”,而实际上描画的倒是清朝遍及的社会糊口,反应了作者同期间的文人在科举轨制毒害下的厄运。[3][9]
专家点评
该书一个艺术特性是速写式和剪影式的人物形象。《儒林外史》是一部配角不竭变更的长篇小说,或者说是一部由无数短篇瓜代而成的长篇小说,根基上不成能通过详细描述其平生经历,以及在盘曲的故事情节中表示人物的脾气特性和精力天下。以是,吴敬梓把重点集合在人的脾气中最刺目标特性上,从而深切详确地表示一个相对静止的人生相。这就如同从人物冗长的脾气生长史中截取一个片段,再让它在人们面前转上一圈,把此时此地的“这一个”,放大给人看。这是勾画讽刺人物的一个很超卓的伎俩,它令人物形象色采洁白,情节活动敏捷,仿佛人物脸谱勾画一成,这段故事便告结束,而给读者留下深切印象的也恰是这些精工提炼的出色情节。(胡适《吴敬梓评传》)
因为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讽刺当时的八股分子和官僚及封建社会,增加了一些正背面人物停止对比。正面人物的分别线首要在于保持着应有的品德风致,而背面人物则是那些整天凭着官位逼迫百姓,并且不学无术的官僚以及那些只知研讨儒学、推行正道实在却把品德品格封存的儒士。[13]
成绩影响编辑
《儒林外史》[1]是一部以知识分子为首要描述工具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典范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描述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轨制毒害的儒生形象,反应了当时世俗民风的废弛。[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