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第3页/共3页]
御药局和御药房
太病院的沿革及其轨制
广惠司“掌修制御用回回药物及和剂以疗诸宿卫士”。内设卿四人,为正三品,少卿二人、二人、经历一人、知事一人、照磨一人。司下设多数及上都回回药物院各一所,并由达鲁花赤一人、大使一人、副使一人卖力,专门掌管回回药物事。
医学提举司“掌考校诸路大夫课义实验太医教官,订正名医撰述笔墨,辨验药材,训诲太医后辈,领各处医学”。内有提举一人,副提举一人。
太病院署址的变迁之清朝
明朝也设有太病院,其长官初始称作太病院令,后改称院使。明朝在北京和南京各设一个太病院,但是北京设置的太病院是最高医药办理构造,设有最高医政长官院使,下设院判。而南京太病院只设院判不设院使,以燕从命于北京太病院的带领。清朝只设一个太病院,院使正五品,统辖医药行政及医疗大权,清初,御药房也划归太病院办理,天下医官同一由太病院差派、考核、起落,从而加强了同一带领。但这类体制未能对峙下去,礼部管生药库,总管寺人管御药房,减弱了太病院的服从。清朝中晚期,医政办理较为混乱。总之,从金至清,太病院作为天下性医政兼医疗的中枢机构持续了七百多年。
供奉于内廷的医师或医疗机构,我国自古已有,但其职官设置及其体制,各朝之间互有异同。周官有医师上士、下士,掌医之政令。秦置太医令。西汉时太常、少府都有太医令。属太常者为百官治病,属少府者为宫廷治病。东汉、曹魏沿置。隋唐设太医署,其主管官员为太医署令。宋有医官院,金代始改名太病院,其长官为提点。元朝亦称太病院。明、清两朝因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