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第1页/共3页]
清朝的太病院,轨制大抵以下:
多数惠民局“掌收官钱运营出息市药修剂以惠穷户”。另有上都惠民局,其任务与多数者类似,各设提点一人、司令一人。
行御药局“掌行箧药饵”。内设达鲁花赤一人、大使二人、副使三人。
太病院下辖八个机构: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帝国主义逼迫清当局签订《辛丑条约》,把东交民巷划为使馆区,使馆区范围内的中国衙署都必须迁走。太病院一时找不到新去处,只得暂借东安门大街太医白文寿宅第应差。不久,太病院又暂移北池子大悲观音院。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才于地安门外皇城根、兵仗局东,另建新太病院,三年完工(此址辛亥反动后,改成私立两吉女子中学)。大门三间,随门有房,西为听差跑堂东为科房。东有地盘祠一间;西有铜神庙一间。宜门内,东西厅各五间,是太医以下医官办公的处所。正北为大堂。后院是二堂,相沿原名仍称“诚慎堂”。院内东房三间是“首级厅”,西房三间是“医学馆”,东耳房二间是“碎务处”,西耳房二间是“教习室”,北面另有诸生自修室。这个太病院新署,现在遗址尚存。即今北京市东城区地安门东大170地安门东大街太病院二堂街一百十一号北京三十二中工厂和一百一十三号文物局家眷宿舍。大堂已拆建,但仍能瞥见当年的础石。二堂及东西厅房均保存着本来的修建,只是已成住房。但是从这些修建中,能够设想到当年太病院那种森严华贵,奥秘莫测的景象。
金代大抵上也仿宋朝,在宣徽院之下设太病院、尚药局、御药院。太病院内设有提点、院使、副使、判官、管勾、正奉上太医、副奉上太医、长行太医。兼有医学教诲性子,培养各科门生,以良好之学员弥补太医之职。
金元期间编辑
御药局和御药房
王惟德,别名王唯一,是宋朝闻名针灸学家,曾任翰林医官、殿中省尚药奉御。天圣初年,受命编修针灸册本,他对古医书中有关针灸的记录和针灸图式详加订正,并对历代医家的针灸实际停止体系总结,于天圣四年(1026年)编成《铜人睮穴针灸图经》三卷。天圣七丰(1029年)由当局颁行天下,作为学习针灸及临证取穴的标准。他还设想并主持锻造明堂针灸铜人两具。铜人的躯体、脏腑可分可合,体表用金字标有针灸穴位称呼,穴孔处涂以黄蜡,内里是空的,可注水。如果按针灸分寸精确进针,内里的水,便可自孔穴流出,不然不能刺入。它是当时作为针灸讲授和测验大夫用的。
明朝也设有太病院,其长官初始称作太病院令,后改称院使。明朝在北京和南京各设一个太病院,但是北京设置的太病院是最高医药办理构造,设有最高医政长官院使,下设院判。而南京太病院只设院判不设院使,以燕从命于北京太病院的带领。清朝只设一个太病院,院使正五品,统辖医药行政及医疗大权,清初,御药房也划归太病院办理,天下医官同一由太病院差派、考核、起落,从而加强了同一带领。但这类体制未能对峙下去,礼部管生药库,总管寺人管御药房,减弱了太病院的服从。清朝中晚期,医政办理较为混乱。总之,从金至清,太病院作为天下性医政兼医疗的中枢机构持续了七百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