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 洋务[第2页/共2页]
李鸿章领受了他的忠告,公然很细心地重新看到底,对于南北洋经费归水兵衙门兼顾统支这一点,很想有所主张。但是转念一想,争亦无用,反倒伤了和蔼,不如不争,以是看完今后,连连称善。
我敢说,如果仁天子本日还在,虽恶其人,必用其法。师夷之长,正所觉得制夷之地!
我现在要请大师问一问福建的京官,是有电报好,还是没有电报好?记得倭文端为同文馆所上的折子,恭引圣祖仁天子的垂谕:”西洋各国,千百年后,中国必受其累。‘觉得’圣虑深远,虽用其法,实恶其人‘,这是倭文端的断章取义!
“少荃,你看看!”
现在看来如何样?好笑是不是?这不能怪倭文端,当时初讲洋务,究不知效验如何?我奇特的是,今昔异势,明显师夷之长,已见其利,何故另有倭文端的那套观点?
李鸿章晓得不是好话说道:“请你念一念,让大师都听听。”
中国可恃以扼要据险者惟陆路,广开铁路,四通八达,关塞尽失其险,中国将何故自主?其害五。
独一成来由的是,要掘平很多宅兆,坏了人家的风水,但是为了富国强兵,也就顾不得那很多。
“请王爷先看。”李鸿章跟奕劻客气。
如谓便于文报,查火轮车每时不过行五十里,中国告急驿递文书,一日夜可六七百里,有速无迟……。“
如谓易于征兵调饷,不知铁路虽坚,控断尺地,即不能行。若以兵守,安得到处防备?其害六。
说到这里,李鸿章已是气喘连连,益显得老臣谋国之忠。而在坐的人,自醇亲王以次,亦无不为李鸿章这番话的气势所慑,纵有辩驳的来由,也都要考虑一下,是不是宜于在此时出口?
这个稿子,醇亲王是早就过目了,不必再看,顺手递向西面。 ?.ranen`紧挨着他坐的是奕劻,但醇王却超出他背后交给李鸿章:
孙毓汶不但有话说,并且他也是反对造铁路的。因为这段铁路起自东阿,迄于临清,虽跟他故乡济宁,发了几代的祖坟风水无关,但山东同亲都要求他“主持正论”,不得不然。
因而在举座相顾,踧躇沉默之际,李鸿章用微显冲动的神态发言:“同治五年,恭亲王跟文忠创设同文馆,取用正路,学习天文书算之学,言路大哗,倭文端亦有封奏,请‘立罢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