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独占韶华》 1/1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156|156[第1页/共3页]

秋雨真的绵绵而至了,稠膏蕈的小伞遮得了秋雨,遮不住寒霜,一夜霜雪过,遍山绿叶凋,代之以稠膏蕈的是栗殻蕈。栗殻蕈也只能稍领风骚几十天,能够长盛不衰的还是松蕈。

一座叫孟溪山,千峰迭嶂,万壑峥嵘。一座叫韦羌山,沟谷交叉,古木森森。两座山上都有蘑菇。

雁过留声,橘绿橙黄,秋风瑟瑟,天朗气清,是稠膏蕈的季候。西北孟溪山,零露浸酿,山膏木腴,或于绝峰之顶,或于高树之杪,稠膏蕈星星点点漫衍其间。初生时,害羞吐蕊,珠圆玉润,轻酥滴乳,洁白如玉,个头与形状像极了鸽卵;很快的,菌伞就撑开了,尽力地撑至手掌大,要遮挡即将绵绵而至的秋雨似的。

暮秋时分,寒霜未至,从凌晨第一声鸡叫开端,人们就提篮背筐,踩着稀稀拉拉长有几根枯草、枯草上沾满露水的小径往山上爬,边搜索着稠膏蕈的踪迹。他们东张西望,目光闪动,如偷鸡的狗;披荆斩棘,深山探宝,又如一群科考队员。他们的尽力总有收成,很快地,每小我带来的柳筐和竹篮里都装满了稠膏蕈,有乳白有浅黄,个个含苞未放,小菌伞鼓鼓的。人们把这些小东西带回家,择去山草,吹净浮尘,凉水漂洗,温水焯烫,最后煲成香味四溢的蘑菇汤。每一个环节都谨慎翼翼,唯恐一个不谨慎,碰掉了菌盖,挠破了菌柄,因为大师都晓得,稠膏蕈最怕伤筋动骨,一破皮儿就腥了。还能设想获得,孟溪山下的人家靠卖稠膏蕈,已经率先过上了小康糊口,个别有市场认识的朋友,把蕈汤装进精美的陶罐,胶泥封口,还要糊上商标,一罐一吊钱,就像卖酒一样。

这几味都是蘑菇,都是人们的口中珍味。稠膏蕈做汤是最美不过的了,洗去泥,开水锅里焯一下,加精盐,浇黄酒,小火慢炖,汤色清澈,温厚滑甘,味道不让山鸡炖莼菜。栗殻蕈合适炒食,菌丝粗韧,在油锅里多滑几次,加五味和汤料细煮,口感厚重而筋道。松蕈微腥,用盐水焯以去腥,或烫熟凉拌,或入锅清炒,或与小鸡同炖,或者放汤锅里提鲜,风味俱佳。而合蕈是独占鳌头的一个,或煮或炒,芳香神韵发于釡鬲,肥嫩,滑美,有营养,另有药用代价,菇中之王是它,山珍之王也是它。

合蕈、松蕈、稠膏蕈、栗殻蕈,这些蘑菇的简历都登记在《菌谱》内里。《菌谱》是陈仁玉写的,陈仁玉是宋朝人,故乡在仙居。

合蕈、松蕈、稠膏蕈、栗殻蕈,宋朝人是这么喊的,严格地说,宋朝文人是这么喊的。实际上,合蕈另有个名字叫香菇,松蕈另有个名字叫口蘑,稠膏蕈另有个名字叫鸡腿蘑,至于栗殻蕈,恐怕除了仙居人谁也没见过什物,还需求我们展开设想的翅膀,用力猜一猜,猜一猜它现在的名字。

过年了,贴个最爱吃的菌菇《几处篱悬白菌肥》,摘自宋朝吃食。

冬去春来,乍暖还寒,林木坚瘦,土松芽活,是合蕈(xun,高档菌类,尤指蘑菇)的季候。西南韦羌山,山坳中湿气蒸腾,从枯枝败叶间,从茸茸青苔上,顶着花帕缠头、套着织锦裹腿的合蕈冒了出来,一簇簇,一丛丛,朝气勃勃,像本地畲族的女人。缠头是菌盖,厚墩墩的小白伞上装点着褐色的方块,边沿一概卷收,又像刚织好的绒线帽。裹腿是菌柄,肥厚嫩白,基部膨大,重堆叠叠如莲花瓣,莲花瓣上还束了丝带。轻风轻拂,香气扑鼻,满山的清爽。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