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说无始颂[第1页/共4页]
知妄而不能顺真知见,则是妄风俗重,阴质多有,懒惰、怠惰、无知、怯懦,欲取捷径,心则怯懦,不敢应难而上,故当知耻而后勇,奋图强。
――
不消身而安,不消心而止,暂得一歇息,不安止于安。
颂:
于静观中,自观其心,亦如睁目而观虚空,虚空生风,卷起黄沙,人乃得见,知是风形,若人自观其心,情意当中,乃有一片灵动之情,情动而生识,识动而生知,知转而作想,思惟即成。
即此初入静定,便有无量定相不同,何况厥后,另有无穷量静定,一一静定,各个皆有无量定相,过往圣贤,不宣其事,盖因初学者圣性不备,常易犯过,是故垂教方向,不说纤细,闷头苦干,仅此罢了。
是故,初学之法有二,一者自悟自修,二者从学而推行,此二种人,不成相论,不成同业一法,为免相互滋扰,故说非同道者,莫要同业,二人修行,皆不胜利。
功中有象,其功亦有相,功有景,其景亦有相,比方初静定,于初定之境,另有无量数静定气象,或深或浅,或见白或见黑,当观其想,若离自心而重视于相,则落幻景中,然亦不该怯懦于幻而惊骇,见幻知幻,见想知心,自处涵容,等观统统。
是故说人间,诸法各有别,一心是一法,学法非学心。
虚空非无相,念想非可寻,真假二境地,在非真假中。
如有然者,自明亦明他,各种无不同,以此宣不同。
如有自发得,便落存亡地,自解存亡已,离不离随便。
无内亦无外,乃涵容表里,人间与世外,正邪亦如然。
反者,道之动也,情之生也,情既生矣,反合于道,是名修真。
非善亦非恶,乃自容善恶,善恶识无性,善恶性非识。
――
当下非畴昔,畴昔非当下,将来非当下,当下非将来。
――
本无正邪心,正邪知成识,将此识合道,识性无正邪。
天下一雨滴,人身亦滴水,骤聚而骤散,行走在心间。
善恶皆不留,汝心未曾丢,执恋于善恶,不见非善恶。
此眼本无情,故见统统情,汝用此眼观,身心到此岸。
汝心恋高低,隽誉来打脸,若弃于高低,高低割汝心。
一世从空过,而空无动也,水滴自位移,如人情认识。
最后入静定,便可会此境,心有不同者,自作离世说。
汝若见此岸,何必修神仙?若解存亡已,何厌复何恋?
比方初静定,能够自发观,觉看法来往,不来往者观。
初学有过,理所当然,而过若大,则离正道,是故有戒,当得奉持,此是端方,可成周遭,周遭便是修行服从之相,若不种因,则无果得,若因非端方,则果非周遭。
所谓意根,是第六根,前次五根,身根为君,其他四根,为其臣属,而此臣属,教诲君行,前五根形状短长,色彩深浅,各有不同,世人五根,皆有不同,如人之面,各个不同,世人意根,亦如是不同,世人不见虚空,比方不见风生,人之自我,不见意根,亦如眼中,不见虚空,不见诸风。
安住于不安,不安者安住,静于不静时,不静时得静。
汝心非是念,念如空中风,风起或不起,而虚空不动。
畴昔亦当下,现在亦当下,将来亦当下,当下自无别。
众生心自圆,是非此中演,生爱或生恨,比方木火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