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诸法因缘[第2页/共9页]
黄帝为求道而膝行出血,今报酬学道尚不肯自行揣摩,而欲叫传者从其所乐,岂为善行哉?古人多有如是想者,皆欲不动心机而求得成大道,一个个全欲吞下统统道果而不肯动分毫工夫,多有如是之人。
何故此言哉?若将此心以学道,即身成佛有何难?如是如是,若复世人皆能转贪爱五欲之心而以修道,平生一世,便可成绩大道,无有艰巨。
人有人道,兽有人性,尽其性矣,乃然于其类属,人转为兽,兽转为人,此中人缘,非神通事所能了尽,此中聪明,能破无始以来统统阴暗,能得无尽聪明,统统智成绩在乎此理,非无上真人,不能成绩。
若自发得修学数年或数十年已非初学,如是此人,已堕名声海中,是海苦毒,能淹没一世修行之善因,是故初学之道,在乎净意,心止稳定,静境生净,哺育净性,乃至圣之初学也。
亦念宋濂肄业,虽少年人,亦能舍生忘死,为人间学问尚能如此,若为求真道,辛苦一番,何有怨乎,况畴昔以来,无数不得真道者尚且为漂渺之道而平生辛苦无有牢骚,彼等不得闻道者尚如是,若生当代,圣法流布,岂不更应尽力奋?
看佛经要取意境而不要思惟字词意义,因为佛经都是翻译过来的,说话情势有所出入而意境未变。
修法为坠,法尽名出,如是二事,和合亦无,法无留法,亦无所得,如是名为得无所得,了然无有,皆前缘修法尽法故,修真之人,盖因芥蒂,因而修法,法医其病,病愈法消,故名无所得法。
幼年浮滑,好逞多智,多曾停滞于人,是故本日乃有答辩之事,本日之磨难,皆前日之罪因,受之而身心轻巧,是故不避磨难行,得欢愉非常。
六道存亡转,味六道种情,
踩踏我者,我礼其足,轻视我者,我拜其心,
彼等或自修灵魂,能飞游精力于彼精灵界中,能与鬼灵类交换,彼等以此为乐,不务正业,不求真道,以此为真,出错傍门,乃至正道。
世人修道,不成科学,亦不成迷不信,若出人间迷而迷入此中知识,亦是科学,至于圣言,若不修学而信奉,亦名科学,当修当学而后信知,名为实信,道听途说,不能实意印心而信之,则名懒惰怠惰之行,其心乃为科学。
不时念畴昔,将来不胡涂。
问:念佛持咒是善业,不杀生是止恶,以是业力不成消弭,但能够异化(或者说是罪由心生将心忏)?
诸仙所住洞天,亦有不同,有洞天自成境地,性属人间,有洞天以精气变幻,从属于地,有洞天以灵光为界,藏于大地灵枢,有洞天以虚空为界,寄形于山石草木,乃至洞窟当中。
有些人稍学法理,稍有所得,即忘失初心,自发得高大,浑然忘了本身还是小我,随便有些知见便觉得越了圣贤,便觉得本身不是人了,只敢与糟粕之人比量,浑然不觉头上另有日月,浑然不知本身另有脑袋,浑然不念本身另有祖宗,浑然不知本身所学统统说话知识皆是圣贤所造。
以无统统性,能行统统行。
将恶性了尽,善性做圆成,
无愿至真智,无量慧海性,
颂:
若无后果,则无结果,遇法是缘,在乎宿福,命里偶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放心于修便是,若求成道而损德,不成为也,宁死莫损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