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1页/共3页]
程文瞥一眼王忠,道:“尚在襁褓当中!”
一名蓝衫举子拍桌而起,神采通红,清楚已有了醉意。
书童顿时满脸通红,低下头去,讷讷不再出声。
“放心,我等自要吃大户。”
几人均未抬高声音,李淳等当即止住笑容,循名誉去,旋即嗤笑。
李淳不知秘闻,现出惊奇之色。
杨瓒掉队半步,并不出头。
有的时候,“美意”会同“自发得是”挂钩。
“是我如何?”
书童还是不出声,神采更红。
有几番不中的举人,已是偶然再战,或寄信家人,或寻朝中同亲,设法吏部报上名去,待有空缺时,可得以授官。
杨瓒只得以袖掩面。
“如此无能之人,怎配东华门唱名!”
三人均在榜上,都被取为今科贡士。然只要王忠面带忧色,李、程二人皆是喜中带忧,神采有几分庞大。
“我当是谁,本来是足下。”程文冷哼一声。
幸亏殿试另有一月,充足他理清思路,加以转圜。
对方气度广大,或能领受美意。若遇气度狭小之辈,怕会觉得他决计调侃,暗中嘲笑,往胸口-捅-刀。
所谓读书人杀人不见血,骂人不带脏字,盖莫如是。
话至此,掌柜得意接下银角。
杨瓒目光一厉,这竟是冲他来的?
公然,李淳也重视到了掌柜的神态,考虑半晌,出言道:“吾观店中挂有前科先进诗文,店家必是好文之人。若不嫌弃,我等愿赋诗提字,以飨老翁。”
有穷死的秀才,可没有困死的举人。
同是挥泪而归,前者泪中含笑,后者却满腹心伤,只愿求得一醉。
王忠皱眉,认出是搭伴进京的同亲,心道不好,忙对程文道:“此人乃我同县举子,县试乡试均名列前茅,此番落榜,定是不甘。其自视甚高,为人最是局促,莫要同他多做争论。”
即便大明的文臣向有此民风,不以朝堂武斗为忤,四人毕竟还没仕进,连进士都还不是,实在没有做个斗士的本钱。
怀揣志向、年富力强的举子,多能很快抖擞,返回堆栈,清算起行李回籍,而后昂扬苦读,以备三年再考。
不想,三人偏觉得他是谦善,拉住不放,硬要他做。店中用饭的客人看得热烈,随之应和。唯有靠坐角落的几名举子神采阴沉,握紧竹筷,手背-暴-出青筋。
“李兄当为我辈界表率。”
与其将来烦恼,不现在时防备。
盖因王忠列在百名以内,二甲有望。李淳、程文同在百名以后,程文更在二百名以后,殿试九成会列入三甲,与希冀差异太大,怎不令二民气苦。
高兴稍散,王忠早认识到不对。幸亏李、程二人不是气度狭小之辈,自行开解,四人并未产生龃龉。
“四位老爷,快请上楼!”
“无事。”杨瓒负手身后,笑道,“能吃是福,你尚且年幼,理该如此。”
很快,李淳和程文压下庞大表情,出言道:“该当庆贺一番。”
“本日文曲星高照,小店也是蓬荜生辉,与有荣焉!”
“汝”之一字,于唐宋时可有骂人的含义。
掌柜一边笑,一边引四人入坐。
杨瓒连连摆手,道:“小弟不擅诗文,怎敢班门弄斧。还请三位兄长执笔,小弟一旁磨墨,最后留个名字。他日有人问起,也好有个拿得脱手的谈资,不致被叫个‘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