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官职制度(上)[第2页/共9页]
吏部是六部之首,主管官员的升迁、考核等等。
以正议大夫、尚书户部侍郎、知制诰、翰林学士承旨、柱国、赐紫金鱼袋韦琮以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此中正议大夫是正四品以上的文散官,尚书户部侍郎是职事官。知制诰、翰林学士承旨是调派,柱国事从二品十一转勋官。唐朝规定,三品以上者才气穿紫色章服,佩挂金鱼袋,韦琮的散官为正四品上,职事官正四品下,不能服紫佩金鱼袋,故要“赐紫金鱼袋”。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又一制书云:
莒国公唐俭(唐高祖期间的功臣)
中书令最早设置肇端于汉武帝,普通用寺人担负,如司马迁先生就耐久担负过这个官职。魏文帝期间置中书省,领袖称监、令。魏晋时,朝政大事常常绕过三公,由中书省决策。但此时仍然是天子的内廷机构。
长史、别驾、司马是上佐,五品官。长史和别驾普通不并置。上佐普通是安排那些冗闲官员的。唐文宗时武将好多建功的,中心安排不了,都给当了外州的别驾;唐中宗时,宗室太多,都给了别驾。好多中心的高官因为在权力斗争中失利,普通贬为上佐。比如唐中宗时的张柬之被贬为外州司马;唐宪宗时刘禹锡、柳宗元被贬为边州司马。
卫国公李靖(论军功,初唐第一的军事大师)
在隋代,尚书令就已经是一种名誉称呼。如晋王杨广在未篡位之前担负过尚书令;权臣杨素是助杨广篡位胜利的功臣,也担负过尚书令。实际的权柄落到了尚书仆弓手中。唐太宗在未篡位之前,当过尚书令,以后这个官职成了一个记念品,普通不再有官员担负,尚书仆射成为了尚书省的本色领袖,与门下侍中、尚书令并称宰相。唐德宗未继位前曾经长久的担负过一段时候的尚书令。唐初名相房玄龄就前后担负过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名相杜如晦是尚书右仆射。奸相李林甫、杨国忠都担负过中书令。
鄅国公张亮(李密旧部、李世民气腹)
1、职事官与散官
礼部主管文教、交际、礼节、科举等等文明相干的事件。
剑南西川节度使、光禄大夫、检校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成都尹、上柱国、陇西郡建国公、食邑二千户李回责授湖南察看使。
范阳节度使别称幽州节度使、卢龙节度使,设置于唐玄宗天赋2年(713年),有兵7.5万、马6500,首要任务是防卫奚和契丹。范阳镇是安史之乱的策源地,辖幽州、蓟州、妫州、檀州、易州、定州、恒州、莫州、沧州等9州。
中书主出命、门下主封驳、尚书主推行。中门、门下两省是制令决策机构。尚书省是政令的决策机构。
唐承隋制,三省是最高政务机构。尚书省下的隋代诸曹,被定名为六部:工部、刑部、兵部、礼部、户部、吏部。
唐初以来,天子就经常请一批文人到皇宫内参赞机务。到唐玄宗时,设立翰林院来安设这类文人,翰林学士、翰林供奉由中书舍人、侍郎兼任。
据《新唐书·百官志一》载:“皇之弟、皇子,皆封国为亲王;皇太子子,为郡王;亲王之子,承嫡者为嗣王,诸子为郡公,以恩进者封郡王;袭郡王、嗣王者,封国公”。自郡王以下,文武大臣有功者都可受封。总之,获得册封的路子有二条:一是靠血缘干系;二是靠建功。建功得封者,如唐初李靖曾封卫国公,李勣曾封英国公,德宗时李晟曾封平西郡王。但唐前期册封也很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