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第2页/共4页]
臣以菲才,遭遇圣代,致位通显,未谋报称,敢图暇逸?但前人云:“人生百行,孝弟为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先父母早背,域兆未修;臣弟二人,学业未立;臣三十未娶。五天子览奏,准给假暂归,命乘传衣锦回籍,复赐黄金二十斤为婚礼之费。许武谢恩辞朝,百官俱于郊野送行。恰是:
报导锦衣归故里,争夸白屋出公卿。
堪叹釜萁仇未已,六朝骨肉尽诛夷。
紫荆花下说三田,人合人离花亦然。
向来贵起猜忌,七步诗成亦可危。
曹丕见诗感泣,遂释前恨。先人有诗为证:
这故事出在东汉光武年间。当时天下安,万民乐业。朝有梧凤之鸣,野无谷驹之叹。本来汉朝取士之法,不比今时。他不以科目取士,惟凭州郡推举。虽则有博学宏词、贤能刚正等科,惟以孝廉为重。孝者,孝弟;廉者,廉洁。孝则忠君,廉则爱民。但是举了孝廉,便得出身仕进。若依了本日局势,州县考个童生,另有几十封荐书,如果举孝廉时,不知多少分上钻刺,还是是繁华后辈钻去了。孤寒的便有曾参之孝,伯夷之廉,休想立名显姓。只是汉时法度甚妙,但是举过芋人孝廉,其人若困然有才有德,不拘资格,骤熬升擢,连举主俱记载受赏;若所举不得其人,后日或贪财坏法,轻则罪黜,重则抄没,连举主一同享福。那荐人的与所荐之人,休戚相干,不敢胡乱。以是公道大明,朝班清肃。不在话下。
同气连枝原不解,家中莫听妇人言。
时州牧郡守俱闻其名,交章荐举,朝廷徵为议郎,下诏会稽郡。太守奉旨,檄下县令,克日劝驾。许武迫于君命,料难推阻,叮咛两个兄弟:“在家躬耕力学,一口我在家之时,不成懈废业,有负先人遗训。”又叮嘱奴婢:“俱要谨慎循分,听两个家主役使,夙起夜眠,共扶家业。”叮嘱已毕,清算行装,不消官府车辆,本身雇了脚力登车,只带一个童儿,望长安进发。不一日,到京朝见受职。
田三一时被妻言所惑,以为有理,央亲戚对哥哥说,要阐发而居。田大、田二初时不肯,被田三佳耦表里连连催逼,只得依允。将统统房产钱谷之类,二分扒开,分毫未几,分毫未几,分毫很多。只要庭前一捆大紫荆树,积家传下,极其富强,既要析居,这树归著哪一个?可惜正在着花之际,也说不得了。田大至公忘我,议将此树砍倒,将粗本分为三截,每人各得一截,其他零枝碎叶,论秤分开。商讨已妥,只待来日脱手。
宫人秉烛彻夜坐,不信君王夜不归。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阳羡许季长,耕读日夜忙。教诲二弟俱成行,不是长兄是父娘。
忽一日,思惟二弟在家,力学多年,不见州郡荐举,诚恐怠荒赋闲,意欲还家省视。遂上疏,其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