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第1页/共4页]
云涛千里,泛今古绝致,东南风景。碧海云横月朔线,忽尔雷轰苍壁。万马奔天,群鹅扑地,澎湃飞烟雪。吴人勇悍,便竟踏浪雄杰。想旗号纷红,吴音楚管,与胡前俱发。人物江山如许丽,岂信妖氛难灭。况是行宫,星缠五福,光焰窥毫发。惊看无语,凭栏姑待明月。
倒是他产业下一男,两足下有青色毛,长寸余,父母觉得怪物,欲杀之。有外母不肯,乃留之,是以奶名婆留。看看长大成人,身长七尺不足,美面貌,有智勇,讳锣字巨美,幼年专作私商恶棍。因官司访拿甚紧,乃投径山法济禅师躲难。法济夜闻寺中伽蓝云:“彻夜钱武肃王在此,毋令轰动!”法济知他是异人,不敢相留,乃作书荐樱往姑苏投太守安缓。经乃用锣为帐下都摆设,每夜在府中马院宿歇。
乐和将此诗题于桃花笺上,折为方胜,藏于怀袖。擅自进城,到永清巷喜家门首,服侍顺娘,无路可通。如此数次。闻说潮王庙有灵,乃私买香烛果品,在潮王面前祷告,愿与喜顺娘此生得成鸳侣。拜罢,炉前化纸,偶尔方胜从袖中坠地,一阵风卷出纸钱的火来烧了。急去抢时,止剩得一个“侣”字。乐和拾起看了,想道:“侣乃双口之意,此亦吉兆。”心下甚喜。忽见碑亭内坐一老者,衣冠古朴,面貌清奇,手中执一团扇,上写“姻缘前定”四个字。乐和上前作揖,动问:“老翁贵姓?”答道:“老夫姓石。”又问道:“老翁能算姻缘之事乎?”老者道:“颇能推算。”乐和道:“小子乐和烦老翁一推,赤绳系于那边?”老者笑道:“小舍人年未弱冠,如何便想这事?”乐和道:“昔汉武帝为小儿时,圣母抱于膝上,问‘欲得阿娇为妻否?’帝答言:‘若得阿娇,当以金屋贮之。’年无长幼,其情一也。”
且喜室家俱不决,只须灵鹊肯填河。
这首诗,单题着杭州钱塘江潮,元来非同小可:刻时定信,并无不对。自古至今,莫能考其出没之由。向来讲道天下有四绝,倒是:
嫩蕊娇香郁未开,不因蜂蝶自生猜。
男才女貌正相和,未卜姻缘事如何?
乐和到十二岁时,顺娘十一岁。当时乐和回家,顺娘深闺女工,各不相见。乐和虽则童年,心中聪明,常想顺娘情义,不能割舍。又过了三年,时价腐败将近,安三老接外甥同去上坟,就便游西湖。原到临安有这个民风,凡是湖船,任安闲便,或三朋冈友,或带子携妻,不择男女,各自去占个座头,喝酒观山,随便取乐。安三老领着外甥上船,占了个座头。方才坐定,只见船头上又一家女眷入来,看时不是别人,恰是间壁喜将仕家母女二人和一个丫头,一个奶娘。
吴儿发展押涛渊,冒险轻生不囱怜。
事有刚巧,这里乐和发誓不娶,那边顺娘却也红驾不照,天喜未临,高不成,低不就,也未曾许得人家。工夫似箭,倏忽又过了三年。乐和年一十八岁,顺娘一十六岁了。男未有室,女未有家。
次日,令有司锻造铁柱十二只,亲身登舟,于江中看之。果见有鱼虾成聚一十二处,乃令人以铁柱沉下去,江水自退。王乃登岸,但见无移时,沙石涨为高山,自富阳山前直至海门舟山为止。钱王大喜,乃使石工于山中凿石为板,以黄罗木贯穿此中,摆列成塘。因凿石迟慢,乃命令:“如有军民人等,以新旧石板将船装来,一船换米一船。”各处即将船载石板来换米。是以砌了江岸,石板不足。火线始称为钱塘江。至大宋高宗南渡,定都钱塘,改名临安府,称为行在。方始火食辕集,民风淳美。似此每遇年年八月十八,乃潮生日,倾城士庶,皆往江塘之上,玩潮欢愉。亦有本上善识水性之人,手执十幅旗幡,出没水中,谓之弄潮,果是都雅。至有不识水性深浅者,学弄潮,多有被泼了去,坏了性命。临安府尹得知,累次出榜禁谕,不能革其民风。有东坡学士看潮一绝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