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零章 悲歌[第1页/共2页]
与之一起的另有礼部侍郎方逢年,崇祯的原话是此人才气有限,但是资格够老又充足虔诚,如果太子年幼不能服众的话,有他在,安稳朝堂就很有效处。这大抵也是他最后一个还能帮上点忙的大臣,剩下的那些大臣,有的已经筹办投奔新主博取繁华,有点则筹办杀身成仁博取名声,从崇祯看来,后者并不必前者高贵多少。
总而言之,一时之间浩浩汤汤的大顺政权,在几个月之间就烟消云散,本来占有的中原地区,则被三方权势朋分,除了几个残卒在山野之间充当流寇以外,好像一首雄浑的悲歌,敏捷消逝在了汗青当中。
幸亏去南京的一起上顺风顺水,固然到处都是乱兵杂匪,可赵高带出来的这五百名军士甲胄光鲜,倒也没有哪个不懂事的前来挑事,等船行到了扬州,与赵高的“翼军”再次汇合的时候,已经是四月二十,此时崇祯的死讯已经传到了留都南京,南京的文臣武将已经决定立藩王为帝,然后挥师北上规复国土,但详细拥立何人则相互之间辩论不休。
可惜朱由崧的天子梦还没开端做,蒲月月朔的时候,赵高已经带着朱慈烺,收伏了江北诸将,来到了南都城下。
三线作战的朱明,对峙了近二十年,那是因为有着两百年的堆集。三线作战的大顺,只对峙了不到两个月,就仓促败退,并且是一退再退。
而与此同时,李自成占有了北京,统领了中原,也一样被安排到了火炉之上,本来朱明坐在这个位置,不得不三线作战,由一个庞大的帝国活活的被一点一点拖垮,而攻破的北都城的李自成明显被胜利冲昏了脑筋,自认已经天下为我统统,一纸谕令就试图让吴三桂投降,吴三桂稍有游移就砍杀了他百口立威,吴三桂本身还在犹疑之间,也只好放弃了山海关,带着关宁铁骑投奔朱慈烺而来;
而此时的福王朱由崧,已经获得了大寺人卢九德的帮忙,又获得了高杰、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以及凤阳总督马士英的支撑,在合作中占足了上风,开端定于蒲月初三监国,蒲月十五即天子位,比年号都定好了“弘光”。
七月十六日,李自成在河南的一片凹地中被几名农夫用锄头砸死,也有一种说法,李自成扮装成一名和尚,不知所踪。
七月九日,大将刘宗敏被困山东,突围时被乱箭射死。
六月二十一日,李自成的夫人,高桂英战死于陕西。
朱慈烺的南明也同时出兵,山东和湖广的东部地区的部分守军望风而降,一时之间,本来风风火火的大顺,竟在三个月之间,只剩下了河南一小片地盘。
七月十一日,智囊丞相牛金星败北,乞降时被满清贵族豪格击杀。
本来朱由崧已经筹办好了即位所需的统统事物,现在是为别人做嫁衣裳,比及蒲月十五的时候,朱慈烺正式即位为帝,年号“光彩”仍晋封朱由崧,朱常淓,朱常瀛为亲王,在南都城**卫新帝,同时用复仇的标语,把统统能够连合的权势再次集合起来,清算武备军纪,备足交战粮草,在剔除了本来已经腐臭的朝廷众臣以后,全部南明小朝廷竟暴露了一份活力来。
按照“皇明祖训”,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神宗宗子光宗一脉已无人能继位,而次子朱常溆甫生即死,三子朱常洵虽已亡故,但其宗子朱由崧仍健在的环境下,遵循兄终弟及、父死子继的挨次,第一人选为福王朱由崧(前有嘉靖帝继位为例);但钱谦益等东林党人则因为之前的“国本之争”事件,心存芥蒂,违背了东林党在国本之争中的态度,以立贤为名拥神宗弟弟朱翊镠之子潞王朱常淓;史可法例主张既要立贤也要立亲,拥立神宗七子桂王朱常瀛。三派之间互有纷争,几近要兵戎相见,而复社当中,定见也早已分裂,不过相互调和之下,各方权势还在相持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