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三辞江督[第1页/共6页]
"好哇!"曾国藩翻阅着儿子的抄本,见字字漂亮,页页清爽,非常欢畅。他望着儿子问,"取个甚么名字呢?""这要由父亲定了,儿子岂敢妄议。"纪泽兄弟一贯对父亲敬之如神,畏之如虎,刚才的建议能被父亲欣然采取,已使他大喜过望了,那里还敢得陇望蜀。
公然,僧格林沁身后不到十天,曾国藩便接到命其星夜出省前赴山东督剿的上谕。上谕并命李鸿章暂行代理两江总督,刘郇膏暂行护理江苏巡抚。
郭嵩焘这几年在广州获咎了乡绅,又与总督毛鸿宾不太和谐,表情不甚镇静,有去官回籍之念,想趁在任时,热热烈闹为儿子办了婚事。客岁,郭嵩焘以老朋友的身份向左宗棠指出,不该该借洪天贵福的事大肆指责曾国荃,并说曾国藩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有大恩于他,但愿他主动与曾国藩和好如初。谁知反倒惹得左宗棠勃然大怒。他决分歧意郭嵩焘把公私混为一谈的说法,不能因曾国藩有恩于己就不指责其弟放走洪天贵福的大错。要说恩德,左宗棠说,他对曾国藩的恩德更大,因而列举了好几条:一,曾国藩的出山是因本督的保举;二,曾国藩在长沙办团练,受鲍起豹、陶恩培等人的欺负,是本督予以庇护;三,靖港之败,是本督力劝曾国藩不要他杀;四,咸丰六年到八年,曾国藩在江西期间,本督为湘军供应饷银二百九十一万五千两。左宗棠愤恚地说,这些大恩大德,曾国藩胜利后只字不提,反而说本督不该该指责老九,是曾国藩先不对,除非曾氏兄弟先向本督报歉,不然,"本督将毕生不睬睬"。
咸丰五年,各路捻军首级百余人集会安徽蒙城县雉河集。集会决定建立联盟,推张乐行动盟主,号称大汉永王,下设智囊、司马、前锋等职,祭告六合,宣布以颠覆清朝廷为目标,在安徽、河南、山东等地风风火火地闹开了,给承平军以有力的支撑。厥后,天京被湘军攻陷,承平军局势已去,捻军也遭到极大的波折。遵王赖文光、扶王陈得才、首王范汝增等承平军将领带领一部分人和捻军结成一股,并对捻军停止清算改编,相沿承平天国的年号、历法、封号和印信,以答复承平天国为本身的战役目标。这支新捻军的首要魁首有遵王赖文光、梁王张宗禹、鲁王任化邦和荆王牛宏。四王共同商讨,定下一条引鱼中计的战略,将僧格林沁的步队诱到山东曹州高楼寨包抄圈里,在这里全歼僧部,写下了捻军史的光辉一页。
留在金陵的湘军,有不肯北去的,曾国藩准予他们回籍,命张诗日回湖南再招募。鲍超新近得一等子爵的名誉,干劲很足,主动请缨,曾国藩叫他再招募四千,将霆军扩大到八千人。又调淮军张树声、周盛波部。考虑到淮军是李鸿章兄弟的军队,因而又请旨调甘凉道李鹤章办理行营营务,又要李鸿章派满弟李昭庆赴营。这一次过江与捻军作战,曾国藩总觉凶多吉少,想起年已五十五岁,身材日渐衰弱,说不定会死在此次战役中,将公事摒挡得差未几后,曾国藩又将家事作了安插。
曾氏为九弟所选匡衡、贾谊等人的文章,以《鸣原堂论文》冠名,收在其选集《诗文》卷中。曾国荃的序文说:"国荃少侍公京邸,从而问学,壮岁展转兵间,随公驰逐江西江南诸行省,赖圣天子威德,大功告蒇,兄弟荷蒙殊宠,惴惴焉,惧以鄙人致罪戾,乞身归里。公虑其昧所择也,选古今名臣奏疏多少首,细批详评,命之曰《鸣原堂论文》,国荃受而读之。盖人臣立言之体,与公允生得力之地点,略备于此。"老九回籍后,曾国藩鼓励他百战返来再读书,而他从小就对读书贫乏兴趣,这点,做大哥的天然清楚。眼下老九虽处境倒霉,但他毕竟立了大功,又以巡抚之高位开缺,且年富力强,此后必有复兴之时。翰林出身的大哥有任务帮忙兄弟在学问文章方面进步一步。这半年来,曾国藩畴前代闻名奏疏当选了匡衡、贾谊、刘向、诸葛亮、陆贽、苏轼、朱熹、王守仁等人的十七篇,临摹经筵官给皇上讲经的情势,对每篇疏从内容到行文分段予以详细批解,最后又给一个总评,并针对此篇再阐述一段为文之道。曾国藩自傲,当今天下,上自帝师,下至乡塾,能对历代名奏疏阐发得如此深切邃密的人未几。他从内心乐于做这件事。他要以此作为酬谢九弟的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