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第2页/共4页]
祖台之不是个做学问的料,更不在乎葛洪是不是又得了个能够传世的机遇。听到这话,倒是想起了本身的来意:“对了,听闻又从洛阳送来批藏书,郭兄可寻到新书了吗?”
不过这些,都只是远景。固然表情冲动,范隆也未在上面胶葛,又转回了制科的话题。事关严峻,细节更是不容放过。硬是一条一条说了半天,他才领命退了下去。
另有干宝,三个字,《搜神记》。不过他的正职是修史。著《晋纪》,自宣帝迄于愍帝五十三年,凡二十卷。其书柬单,直而能婉,咸称良史。
“也一定都是为吏。今岁世家多有疏宗参试,说不定今后会是何模样。”再如何说,祖台之也是司工参军,乃刺史府六司要员。对于州内生长,体味的更加深切。
作者有话要说: 呃,上章写的是卫协啊。
郭璞仗着本身有立项,还是刺史府看重的项目,每次都能先于旁人挑上一挑。而他拔取的大多是杂书,旁人也一定有兴趣。但是别人没兴趣,祖台之但是兴趣勃勃,这不趁着外出办公,就找上门来了。
郭璞点头:“怕是有人要被骗。”
洛阳太学、国子学被焚,丧失的珍本数以万计。故而在光复洛阳以后,梁峰先命令清算洛阳的残书,运往并州。这些书,但是很多人的心头宝。求贤、求知两院,说不得也要争抢一番。
“也许能到造化旁观看?”郭璞捻须道,“不过此乃末节。稚川在信中言,或可如《尔雅》般,做出个药典。”
郭璞哈哈一笑:“有是有,另有几本志怪呢。不过贤弟此次来晚了,要等令升读完再说。”
这话一出,郭璞和干宝都笑了。制科鼓起才两年,一共考了三四次罢了,能总结出甚么?并且那题目,在他们这类无书不读,过目不忘的天赋看来,的确如同儿戏。这么简朴的测验还要猜题,实在是好笑。
“若真是著药典,也一定尽由稚川一报酬之。”干宝插口道,“不如多找些编修,同著史普通合力而为,速率也会快上几分。”
见微知著,范隆立即听出梁峰话中的意义。这是要让郡学成为寒士也可退学的学府?如果如此,还真有能够把乡试的权力下放。而这一点,也代表了主公对于教谕的正视。长此以往,何愁贤能不出?
“主公!”
祖台之讶道:“干兄也喜志怪?”
郭璞注释《尔雅》的时候不短了,固然偏僻,但是见过他书稿的人,都赞叹有加。特别是他画图申明名物的体例,更是让所述之物一目了然。
“今科的士族后辈,怕是不下三十人了。”祖台之当作妙闻说的东西,在范隆这个司祭参军嘴里,可就没那么简朴了,“就连晋阳郭氏,也有几人招考。固然都是疏宗,也不容藐视。”
如许下来,又跟当初的九品制有何辨别呢?
祖台之一怔:“这药典,有何用处?”
只是再如何夸大,这事跟面前两个学霸也不会有啥干系。郭璞莞尔:“不提俗务。我刚收到了稚川来书,非常风趣。符辰你快看看!”
这一句,便把氛围转了过来。祖台之也不是拘泥之人,笑着在两人身边落座:“可不就是制科吗?竟然有人汇总了前几次的考题,做了个册子,说是能推断今科考题。一份也要买上千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