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定制 2[第3页/共5页]
暮色下,平壤城池远远耸峙,他加鞭催马,诸州县之官员、诸翼之兵力婚配,都需求尽快定下,城中西来流民甚多、士子之赶赴应科举,这两桩大事,也需得细心考虑,妥当措置。
“乃至连当时的科举测验都触及到了这个题目:‘赵宋立国三百余年,辽金二氏与之终始。……廷议将并纂三氏之书,为不刊之典。左氏、史迁之体裁何所法?凡例正朔之予夺何故辨?诸君子其悉著于篇,用备采择。’”
但见摆布群峰对峙,俯仰江河娟秀,目对飞瀑倾斜,耳闻寺庙钟鼓,风从林木中来,有些山岳积雪未化,仿佛苍帽。观此夏季清景,遍数历历,便如行山*上,令人应接不暇。
邓舍有次主动寻他说话,他之以是摆出爱理不睬的态度,就有服从李阿关背后号令的身分在。
“江浙行中书省,……自两浙乃至江西东部,及福建境内俱属焉,即今江苏、安徽江以南、江西鄱阳湖以东、及浙江、福建全地步,至元中又析置福建行省,后并入江浙行省,旋复析置。”
接着拐弯抹角地拍邓舍马屁。好话听多了,未免无趣。邓舍微微一笑,对姚好古道:“山路崎岖,先生细心门路。”
这真是投其所好。
入元以后,儒生不再讲“夷夏之防”,而侧重“用夏变夷”。“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主也”。也就是说,蛮夷可行汉法,那么,就承认它们为正统王朝。而元朝已行中国之道,故此可为正统。
邓舍笑而不语。
杨维祯说:“历代聚散之殊,固系乎天数盛衰之变,万年正闰之统,实出乎民气是非之公。”他以为“正统”与否,不完整取决于统治时候之是非,地区之大小,气力之强弱,名分之偏正,而在“天理民气之公”。
拐弯抹角地拍邓舍马屁。邓舍瞥了他眼,一笑,道:“员外郎好会说话。”他们百十人都骑着马,度快,四五里地眨眼就到。此时,垂垂近了山外,邓舍深深呼吸,氛围清冽,带有松柏的暗香。
待的一一游赏结束,天气近暮,世人方才兴尽而返。
随行邓舍摆布的群臣中,洪继勋出身世家,王宗哲书香门楣,李敦儒最不济,也是个大族后辈。他们或遭家仇,或受国难,有过颠沛流浪之苦,说到农家之辛苦,除了圣贤书上有见,却没有半点切身的感受。
——
学术思惟上来讲,先秦儒家倡导“尊王攘夷”,“严夷夏之防”,夷与夏的首要标准在文明,不在种族。
虞集提出:“今当三家各为书,各尽其言而覈实之,使其事不废可也,乃若群情则以俟来者。”——这是主张三朝各为正统,各自编辑的,这个定见为脱脱采取。
“而农家人终不敢一言之抵挡,世之牛马,也没有比他们更和顺的了。但有战乱,流浪失所,先死者亦此辈。杜子美有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卑职幼年时读书,不解其意,厥后游历四方,所见目睹,尤甚诗中。将军‘每念及此,为之涕零’,卑职也何尝不是呢?戈戈不休,而我民也何罪?”
到了脱脱修史,毕竟蒙人与辽、金相仿,都是蛮夷,不列辽、金为正统说不畴昔。而汉人对这个正统观又非常在乎,也不能不取宋为正统。因而,他遂采纳了折中的观点,以宋、辽、金各为正统,互不附属。至此,方才定下了修史的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