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苏州[第4页/共7页]
商末,周太王古公亶父之子为了避位让贤,从陕西岐山下的周原南奔,在江南建“勾吴之国”。至春秋,吴国二十世国君把都城南迁到了姑苏一带。又过了几十年,到了阖闾元年,大臣伍子胥受命建城,此是为姑苏建城之始。至元末,已有近两千年的汗青。
姑苏城,早在上古时,在九州中属于扬州之域。
能说善道。并且不但能说,一说就能说到点子上。目光也非常独到。读书也多。兴趣一上来,引经据典,极其雄辩。有种人说话,能叫人健忘时候的流逝,对谈至半夜,乃至几天几夜不知倦怠。方从哲就是这类人。
这些人皆是位高权重,且大多对蒙元忠心耿耿。就又便如完颜与严蒙古不花,现在是名义上张士诚的臣下不假,但是在张士诚投降前,他两人却也曾与常州路同知,另一个叫做李秉方的,合力一处,在阳山顺从了张士诚长有十六个月之久。对蒙元的虔诚不言而喻。
但是,却有两个最大的费事。或者能够说,是三个。
是为了求张士诚借粮而来。说出这些话,若叫路人听到,别说达成任务,怕连想要出城也是难了。
这也是人之常情,比如刘姥姥进大观园,所见所闻皆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气象。怎能不心底虚?看似不屑一顾,与其说是自傲,不如说是因自大而促使出来的自傲。先前那人大惊失容,仓猝伸手掩他的口,说道:“噤声!噤声!胡言乱语些甚么?莫要健忘了我们来此,是为何事!”
就海东来讲,洪继勋、姚好古,乃至吴鹤年,包含爱好喷人的方补真,以及允文允武的杨行健、鞠胜,贤人苗裔颜之希,连中三元王宗哲,那个不是学富五车,哪个不是才调出众?就连罗国器本人,也是尼山书院出来的。固然因厥后从戎,把学问丢下了一些,但是根柢还在。也绝非不学无术之辈。
其三,还是徐州。
而若与方从哲比拟,洪、姚诸人,或善于远略,或行事沉稳,或特有治民之才,或专行朴重之道,或英勇,或博学,或遵守礼法,循规蹈矩,或更具武风,临战不惧,无庸置疑,自也确切各有所长,皆有胜其之处,然若只论捭阖纵横之术,倒是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他的。
当今,张士诚的权势已然展到了徐州一地,间隔山东已经不远。如果借了粮食给海东,使得海东是以而稳定了在益都的地盘。会不会反而形成邓舍联手朱元璋,一个在西边,一个从北边,两路联手,夹攻东吴的结果?如果果然如此,岂不成了养虎为患,他张士诚自食恶果?
“出使四方,不辱君命。虽力不能及,也要尽力而为。这就是我辈臣下该做的事。此行虽困难重重,迎难而上就是,又何必问有几分掌控呢?”
一个悄声对另一个说道:“休要昂挺胸,毋得东张西望。快些把你的嘴脸清算一下。你没瞥见这城中的人物,来往无白丁,穿戴尽绫罗。你这般虎视眈眈的架式,没的吓着了人。吓着了人倒也罢了,叫人一问起来,说是从海东来的。少不了指指导点。倒是有失咱海东的脸面!”
方从哲却不肯答复他,只说道:“大人问有几分掌控,此言谬矣。”
时虽天将有雨,地上泥泞,但是方才入得城门,一片鼓噪与热烈的声响便迎头兜来。一条笔挺的大街,横贯东西。街道两边,商肆林立。来往行人或披雨衣、或撑纸伞,你来我往,川流不息。车水马龙,拥堵成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