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风雷[第5页/共5页]
潘贤二自投了海东以来,说实话对罗国器、王宗哲之流,很有些看不大起,只忌洪继勋、姚好古两人罢了。姚好古还好,不时到处,总不会把别人逼上死路,为人较为油滑。唯独洪继勋,实在获咎不起。
鞠胜胆气豪壮,仪表堂堂,一双眼敞亮照人。邓舍得益都,多亏了他勇为内应,冒矢石,浴血奋战。端得允文允武,当时战后,邓舍与他有过一番对谈,对他非常爱好,盛赞其为“儒生表率”。厥后,从颜之希处,又得知了鞠胜曾经“干大事岂可惜身”的豪言壮语,对他更是正视。拔擢入行枢密院,参赞军机。
邓承志凛然服从。赵过四人接令。
洪继勋、赵过两班文武到齐。
自古山东有难,济南常为战守冲要。
甚么是计谋要地?
“南通江淮,北连河济,控邳、徐之枢路,扼宋、卫之襟喉。在战国时,苏秦所云亢父之险也。自是东方有事,必争济宁。元人开会通河,而州之情势益重。察罕复山东,先下济宁。太祖命将北伐,亦以济宁为要务。燕师南下,则遣奇兵破济宁。而德州崩溃,难道以馈饷所经?州实关南北之大命哉!”
“两策足矣。”
这济宁没在海东的手中,而是在田丰的节制下。
“泰安险要,守将陈猱头,察罕亲身攻打。泰安如失守,则泰山之险,必将半为元军统统。臣觉得,该先援泰安。”
西部山东的重镇,济南、泰安以外,又有济宁。
老模样,有他在,别的人就别想先言。
“讲来。”
听诸人都讲过了定见,邓舍衡量多时,这才道出了他的决定,道:“洪公之论,正合我意。赵过,……。”
这此中有当时的元军沂州守将王宣已经主意向明军投降的原因。沂州在益都南边,西临济宁,北望济南。并且徐达是由南向北打击的山东,又与察罕从西向东进取山东情势有所分歧。又且,明军北伐采纳的战略,是先山东后河南,而察罕进取山东时,河南多数早已在其的节制之下了。
济南守军多,粮食足,攻打济南的元军却有些弱。选一员大将,奔驰往援,先打扩阔,然后再助泰安,攻取察罕。此为先易后难,以海东之上驷击彼之下驷的战略。
“李子繁安在?”
赵过道:“太、太、太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