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封赏[第4页/共6页]
“是,是。小人讲错,请先生毋怪。”
洪继勋草草拱手,临时算回了一礼,说道:“为人臣者,当为主上排忧解难。此是为本官的分内之事,何劳姬大人奖饰?”他昂首看了看天气,道:“快中午了,本官另有些事。姬大人,先行一步了。”
姚好古奉关铎之令,去双城夺权的时候,就与洪继勋很有摩擦。他们两小我的脾气,一个内敛,一个外放,可谓格格不入。洪继勋本就对他没好感。姚好古呢?说实话,也很不喜好洪继勋的傲气。只不过,姚好古深沉,深知为臣之道,面子上倒是还能与洪继勋马草率虎。
姚好古在军中有支撑者。洪继勋每想到此,都甚为不安。与李兰、洪继荫等暗害了多次,他终究决定,也要开端动手,在军中安插一些亲信。刚好,刘果通过刘名将,展转搭上了他的线。洪继勋也就是以顺水推舟,筹算借此次封赏,先把刘果等益都派系的降将拉拢过来。
宰执与行院,可就与御史台分歧了。御史中丞这个官职很首要,宰执与行院却更首要。宰执管一省之决策,行院管军旅之事件。不管姚好古获得哪个职位,对洪继勋来讲,绝对就是一个威胁。他怎能不为此提早筹办、未雨绸缪?他细心阐发了他与姚好古的分歧,得出结论:各有上风。
他对姬宗周说他有事,这话不假。才入府中,便有下人小跑着过来,待肩舆停下,搬来踏板,一边服侍他下轿,一边禀道:“好叫老爷得知,刘将军几位大人,早一个时候就来了。正在堂上等着呢。”
没几天,他就寻个借口,把那门客给赶走了。
但是姚好古既然就任了南韩分省的平章,绝对不会不趁此机遇,汲引亲信、安插亲信。换而言之,也就是说,洪继勋的第二个上风,实在划一已被姚好古化解。洪继勋在朝鲜的权势大,姚好古在南韩的支撑多,不相高低。那么,洪继勋的第一个上风呢?
姚好古,深得邓舍正视,倚之为左膀右臂,先任行省御史中丞,现掌南韩分省大权,已经可与文、陈并坐,要论其职位之高,在文臣中,能够说仅仅处在洪继勋之下。但是若将两人拿来比较,他却也是望尘莫及。
李兰说道:“主公对海东诸将情有独钟,也是能够了解。此次救兵,有文平章亲身带领,如果赏得薄了,未免说不畴昔。大人不必为此忧愁。以鄙人之见,只要我们这回能把刘果的事儿给办成了,实在也就算胜利。为何?这划一是在给山东诸将一个信号。先能得其好感,也就充足了。”
“另有别的事儿么?”
洪继勋之以是会在上午的议事中,高耸地提出以“酬功当山东为重”,其出点,恰是为一己之私利。要晓得,他虽在海东的职位甚高,与海东诸将的友情却根基全无。海东诸将,有文华国、有陈虎、有赵过,把握重兵的满是上胡匪白叟。若说洪继勋是从龙旧人,那么这些将领的资格却比他更老,更与邓舍的干系非常靠近,谁又会把他放在眼里?
洪继勋沉吟不语,好久,叹了口气,说道:“争权夺利,实我所不欲也。何如姚好古看似谦善谨让,实则锋芒毕露,逼人太过。我已退无可退。为展我心中抱负,襄助主公做出一番成绩,说不得,也只要如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