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第1页/共4页]
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十月廿二,奉到手谕,敬悉统统。郑小珊处,小隙1已解。男人前于不对,每自忽视,自十月以来,念念改过,虽小必惩,其详具载示弟书中。
男国藩跪禀
盖人不读书则已,亦既自名曰读书人,则必处置于《大学》。《大学》之纲拥有三,明德新民止至善,皆我分内事也。昔卖书不能体贴到身上去,谓此三项,与我身毫不相涉,则读书何用?虽使能文能诗,博雅自夸,亦只算识字之牧猪奴耳,岂不谓之明理有效之人也?朝廷以制艺取士,亦谓其能代圣贤立言,必能明圣贤之理,行圣贤之行,能够居官莅民,整躬率物也。若以明德新民为分外事,则虽能文能诗,而于修己治人之道?关茫然不讲,朝廷用此等人作官,与用牧猪奴作官,何故异哉?
眼下儿子身材如常,每晚早睡,起得也早。只是不能用脑过分,过分了便头昏。以是常常静下心来让脑筋不想任何事情,身心优闲以加强涵养工夫,以便谨敬的遵循父亲关于保身的训示。九弟的功课很普通,《礼记》九本已点完,《鉴》已看到《三国》,《斯文精炼》诗文各读了半本,诗歌稍有进步,文章没有进步。但也不求很快见效。看他对书的体味程度,已经有些心得,约莫只是手不从心,还表达不出吧。
吾每作书与诸弟,不觉其言之长,想诸弟或腻烦丢脸矣。然诸弟苟有长信与我,我实乐之,如获珍宝,人固各有脾气也。
但是既自名为读书人,则《大学》之纲领皆己立品切要之事明矣。其修目有八,自我观之,其致功之处,则仅二者罢了,曰格物,曰诚意。格物,致知之事也。诚意,力行之事也。物者何?即所谓本末之物也。身情意知家国天下,皆物也。六合万物,皆物也。日用常行之事,皆物也。格者,即格物而穷其理也。如事亲定省,物也。究其以是当定省之理,即格物也。事兄随行,物也。究其以是当定省之理,即格物也。吾心,物也。究其用心之理,又博究其省察涵养以用心之理,即格物也。吾身,物也。究其敬身之理,又博究其立齐坐尸以敬身之理,即格物也。每日所看之书,句句皆物也。切己体察,穷其理,即格物也。知一句便行一句,此力行之事也。此二者并进,放学在此,上达亦在此。
儿子等在都城,本身晓得谨慎处置。堂上各位白叟,不必顾虑。家里的事,兰姐客岁生养,是男是女?楚善的事如何成全?儿子但愿大人奉告一下。儿子谨禀,即请母亲大人万福金安。(道光二十一年蒲月十八日)
儿子国藩跪着禀告
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十月二十二日,收到手谕,敬悉统统。郑小栅那边,小小嫌隙已经化解。儿子之前对于不对,常常本身忽视了。自十月以来,念念不忘改过,题目虽小也要惩戒。详细环境都写在给弟弟的信中。
【这是防盗章】
禀父母・谨守父亲保身之则
禀父母・痛改前非自我检验
且苟能昂扬自主,则家塾可读书,即郊野之地,热烈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1,皆可读书。苟不能昂扬自主,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发愤之真不真耳。
四弟来信甚详,其发奋自励之志,溢于行问;然必欲找馆出外,此何意也?不过谓家塾离家太近,轻易耽阁不如出外较净耳。然出外从师,则无甚担搁,若出夕做书,其担搁更甚于家塾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