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第5页/共8页]
小儿科方
厥阴
小半夏加茯苓汤 (《金匮》) 治卒然呕吐,心下痞满,膈间有水气,眩悸者。
香附(童便浸炒,五钱) 橘红(一两) 栝蒌仁(一两) 黄芩(酒炒) 天门冬 海蛤粉(各一两)青黛(三钱) 芒硝(三钱,另研) 桔梗(五钱) 连翘(五钱)共研为末,炼蜜入生姜汁少量,为丸如弹子大。每用一丸,噙化。或为小丸,姜汤送下二钱。
肾气丸六味汤炙甘草汤三方俱见《虚痨》。
五淋汤赤茯苓(三钱) 白芍 山栀子(各二钱) 当归(一钱) 细甘草(一钱四分)加灯芯十四寸,水煎服。解见《时方歌括》。
伤寒方
龙胆泻肝汤 治胁痛,口苦,耳聋,筋痿,阴湿热痒,阴肿,白浊,溲血。
大青龙汤(《金匮》) 治溢饮之病属经表属热者,宜此凉发之。
二方俱见《喘证》。
眩晕方
大承气汤大黄(二钱,酒润) 浓朴(四钱) 枳实 芒硝(各二钱)水三杯,先煮枳实、浓朴至一杯半,去滓,纳大黄;煮一杯,去滓、纳芒硝,微火煮一二沸服。得下,勿再服。
进退黄连汤黄连(姜汁炒) 干姜(炮) 人参(人乳拌蒸,一钱五分) 桂枝(一钱) 半夏(姜制,一钱五分) 大枣(二枚)进法∶用本方七味俱不制,水三茶杯,煎一杯温服。退法∶不宜用桂枝,黄连减半,或加肉桂五分。如上逐味制熟,煎吃法同。但空肚服崔氏八味丸三钱,半饥服煎剂耳。
调胃承气汤大黄(四钱,清酒润) 炙草(二钱) 芒硝(三钱)水二杯半,先煮大黄、甘草取一杯,去滓,入芒硝微煮令沸,极少温服之。
葛根汤葛根(四钱) 麻黄(三钱) 生姜(三钱) 甘草(二钱) 桂枝(二钱) 大枣(四枚) 白芍(二钱)水三钟半,先煎麻黄、葛根至一杯,去沫,入诸药,煎至八分,温服。微似汗,不须啜粥。
桂枝加大黄汤桂枝 生姜(各三钱) 芍药(六钱) 炙草(三钱) 大黄(七分) 大枣(四枚)水三杯,煎八分,温服。
若未愈,再服第三料。
萆 厘清饮 治白浊。
五苓散 (《金匮》) 治脐下悸,吐涎沫而颠眩,此水也。
黄柏 知母(各一两) 肉桂(一钱)共研末,水泛为丸,桐子大,阴干。每服三钱,淡盐汤下。
猪苓 泽泻 茯苓(各二钱) 肉桂(一钱) 白术(四钱水三杯,煎八分服。加木通、川楝子各一钱五分,橘核三钱,木香一钱。
生铁落饮 治傲慢不避亲疏。
清闲散(景岳) 治妇人思郁过分,致悲伤脾冲任之源,血气日枯,渐至经脉不调者。
浓朴大黄汤(《金匮》) 治支饮胸满。(支饮原不中正,饮盛则偏者不偏,故直驱之从大便出)浓朴(二钱) 大黄(二钱) 枳实(一钱五分)水二杯,煎七分,温服。
或用各三钱,水三钟,煎八分,温服。服后啜热粥。若脐上筑者,去术,加桂;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二钱;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渴欲饮水者,加术;腹痛者,加人参;寒者,加干姜;腹满者,去术,加附子;服汤后如食顷,啜热粥,微自温,勿揭衣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