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占琉球国[第3页/共3页]
英国公使威妥玛一向在存眷日本的意向,当他得知日本军队登岸台湾后,当即向清朝当局陈述了这一事件。清当局一开端对日本入侵并没有高度正视,觉得只是日本犯警之徒的骚扰。不久,卖力交际事件的李鸿章在连续接到英、德、美等国的陈述后,才熟谙到此次事件的严峻性,随即上奏清廷,要求派员措置台湾之事。
19世纪中前期,明治维新使日本走向了快速生长之路,在经济、文明、军事等方面逐步赶上西方列强的脚步,同光阴本对外扩大的野心也垂垂闪现出来。
1871年11月27日,一艘载有66名前去中国停止贸易的琉球人的船只,在返国途中因遭受飓风,漂到了今台湾南部,船上一些人因同台湾本地的牡丹社民产生抵触而被杀,其他人则由清当局送回琉球。这一事件被清廷称为“牡丹社事件”。
朱元璋遣使来到琉球群岛后,位于中部的中山国王察度调派其弟泰期等一行人随使臣杨载来到中国,向明朝进献了本身国度的贵重物品,朱元璋则回赠了当时明朝实施的《大统历》以及绫罗绸缎。而后,琉球三国几近每年都遣使来到中国,与明朝正式建立了朝贡干系,成为了明朝的属国。
当时的清当局仍然将日本当作“小国”,以为日本人的话不过是一番笑谈。但是在清当局疏于防备之际,日本人却开端了其蓄谋已久的行动。行动是从水兵将领桦山资纪与其部下打扮成大陆贩子来到台湾停止奥妙勘察开端的。在此次勘察中,日本获得了有关台湾沿岸地形的详细数据,为其今后武装登岸台湾做好了筹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