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儒效[第2页/共5页]
人论:志不免于曲私,而冀人之以己为公也;行不免于污漫,而冀人之以己为修也;甚愚陋沟瞀,而冀人之以己为知也:是世人也。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情性,然后能修;知而好问,然后能才;公修而才,可谓小儒矣。志安公,行安修,知通统类:如是则可谓大儒矣。大儒者,天子三公也;小儒者,诸侯、大夫、士也;世人者,工农商贾也。礼者、人主之所觉得群臣寸尺寻丈检式也。人伦尽矣。
昭王曰:“善!”
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贤人。贤人也者,本仁义,当是非,齐言行,不失豪厘,无他道焉,已乎行之矣。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可,虽敦必困。不闻不见,则虽当,非仁也。其道百举而百陷也。
彼大儒者,虽隐于穷阎漏屋,无置锥之地,而王公不能与之争名;在一大夫之位,则一君不能独畜,一国不能独容,成名况乎诸侯,莫不肯得觉得臣。用百里之地,而千里之国莫能与之争胜;笞棰暴国,齐一天下,而莫能倾也。是大儒之征也。其言有类,其行有礼,其发难无悔,其持险应变曲当。与时迁徙,与世偃仰,千举万变,其道一也。是大儒之稽也。其穷也陋儒笑之;其通也英杰化之,嵬琐逃之,邪说畏之,世人媿之。公例一天下,穷则独立贵名,天不能死,地不能埋,桀跖之世不能污,非大儒莫之能立,仲尼、子弓是也。
故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旦暮积谓之岁,至高谓之天,至下谓之地,宇中六指谓之极,涂之人——百姓,积善而全尽,谓之贤人。彼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故贤人也者,人之所积也。人积耨耕而为农夫,积斲削而为工匠,积反货而为商贾,积礼义而为君子。工匠之子,莫不继事,而都国之民安习其服,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本性也,积靡使然也。故交知谨注错,慎风俗,大积靡,则为君子矣。纵情性而不敷问学,则为小人矣;为君子则常安荣矣,为小人则常危辱矣。凡人莫不欲安荣而恶危辱,故唯正报酬能得其所好,小人则日徼其所恶。诗曰:“维此夫君,弗求弗迪;唯彼忍心,是顾是复。民之贪乱,宁为苛虐。”此之谓也。
“仲尼将为司寇,沈犹氏不敢朝饮其羊,公慎氏出其妻,慎溃氏踰境而徙,鲁之粥牛马者不豫贾,修改以待之也。居于阙党,阙党之后辈罔不分,有亲者取多,孝弟以化之也。儒者在本朝则美政,鄙人位则美俗。儒之为人下如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