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解蔽[第1页/共4页]
贤人知心术之患,见蔽塞之祸,故无欲、无恶、无始、无终、无近、无远、无博、无浅、无古、无今,兼陈万物而中县衡焉。是故众异不得相蔽以乱其伦也。
何谓衡?曰:道。故心不成以不晓得;心不晓得,则不成道,而可非道。人孰欲得恣,而守其所不成,以禁其所可?以其不成道之心取人,则必合于不道人,而分歧于道人。以其不成道之心与不道人论道人,乱之本也。夫何故知?曰:心晓得,然后可道;可道然后守道以禁非道。以其可道之心取人,则合于道人,而分歧于不道之人矣。以其可道之心与道人论非道,治之要也。何患不知?故治之要在于晓得。
为之无益于成也,求之无益于得也,忧戚之无益于几也,则广焉能弃之矣,不以自妨也,很多顷干之胸中。不慕往,不闵来,无邑怜之心,当时则动,物至而应,事起而辨,治乱可否,昭然明矣。
昔宾孟之蔽者,乱家是也。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申子蔽于埶而不知知。惠子蔽于辞而不知实。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故由用谓之道,尽利矣。由欲谓之道,尽嗛矣。由法谓之道,尽数矣。由埶谓之道,尽便矣。由辞谓之道,尽论矣。由天谓之道,尽因矣。此数具者,皆道之一隅也。夫道者体常而尽变,一隅不敷以举之。曲知之人,观于道之一隅,而未之能识也。故觉得足而饰之,内以自乱,外以惑人,上以蔽下,下以蔽上,此蔽塞之祸也。孔子仁知且不蔽,故学乱术足觉得先王者也。一家得周道,举而用之,不蔽于成积也。故德与周公齐,名与三王并,此不蔽之福也。
夏首之南有人焉;曰涓蜀梁。其为人也,愚而善畏。明月而宵行,俯见其影,觉得伏鬼也;俯视其发,觉得立魅也。背而走,比至其家,失气而死。岂不哀哉!凡人之有鬼也,必以其感忽之间,疑玄之时定之。此人之以是无有而有无之时也,而己以定事。故伤于湿而痹,痹而伐鼓烹豚,则必有敝鼓丧豚之费矣,而未有俞疾之福也。故虽不在夏首之南,则无以异矣。
空石当中有人焉,其名曰觙。其为人也,善射以好思。耳目之欲接,则败其思;蚊虻之声闻,则挫其精。是以辟耳目之欲,而远蚊虻之声,闲居静思则通。思仁如果,可谓微乎?孟子恶败而出妻,可谓能自强矣,未及思也;有子恶卧而焠掌,可谓能自忍矣;未及好也。辟耳目之欲,远蚊虻之声,可谓危矣;未可谓微也。夫微者,至人也。至人也,何忍!何强!何危!故浊明外景,腐败内景,贤人纵其欲,兼其情,而制焉者理矣;夫何强!何忍!何危!故仁者之行道也,有为也;贤人之行道也,无强也。仁者之思也恭,圣者之思也乐。此治心之道也。
凡观物有疑,中间不定,则外物不清。吾虑不清,未可定然否也。冥冥而行者,见寝石觉得伏虎也,见植林觉得先人也:冥冥蔽其明也。醉者越百步之沟,觉得蹞步之浍也;俯而出城门,觉得小之闺也:酒乱其神也。厌目而视者,视一为两;掩耳而听者,听漠漠而觉得哅哅:埶乱其官也。故从山上望牛者若羊,而求羊者不下牵也:远蔽其大也。从山下望木者,十仞之木若箸,而求箸者不上折也:高蔽其长也。水动而景摇,人不以定美恶:水埶玄也。瞽者俯视而不见星,人不以定有无:用精惑也。有人焉以此时定物,则世之愚者也。彼愚者之定物,以疑决疑,决必不当。夫苟不当,安能无过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