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嗯,这里是“寻常小味” 3[第1页/共2页]
穿过一条花径,顾长庆指着面前一幢二层小楼,说一楼是产品展厅。
一席话听得同座之人也觉唏嘘。
在六七十年代,这个以闽派甜食为卖点的糖厂,曾经风景一时,遭到刺桐市人的死力追捧,每到年节销量必定大涨。另有很多外洋华侨,也对“平常小味”出产的传统糕点念念不忘,经常托人捎上几盒以慰乡情。
从糖厂退下以后,顾长庆成为新一任厂长,现在也年逾半百,两鬓苍苍,筹办找交班人了。前几年,顾长顺的宗子顾小欢,在外洋制糖工程专业学习,为的就是返国今后领受糖厂,担当家业。
“爸,你别瞎扯了,这是传说,传说!”顾小喜站在顾长顺身后,听他开端吹牛,忍不住出语提示。
沐川笑道:“是的,我就是因为每天吃糖,还得了龋齿呢。”
在三公巷选定几处场景后,康捷将目光投向巷尾的“平常小味”糖厂,便央着顾长顺带他出去看看。别的不说,光那大大的烟囱,都写满了故事。
3
“传说如何了?有族谱呢,还一向传到了民国。只是,那些年初烽火纷飞,朝不保夕,族谱也不晓得搁哪去了!”顾长顺瞪圆了眼。
“传说要能靠谱,诸葛亮、乾隆、慈禧都得忙死。”顾小喜嗤之以鼻。
见这父女二人要争起来,沐川忙打岔道:“顾叔叔,我看这展板上写着,九十年代时曾一度停产,是碰到甚么困难了吗?”
虽说是模型,但做得极其逼真,几近要逗得人滴下口水来。
沐川笑道:“现在啊,网友们对于豆花、粽子这些美食没法达成共鸣,有爱吃甜的,有爱吃咸的。这鸳鸯饼,能够满足各种刁钻口味。”
康捷便接口说:“比及我们出世的时候,买吃买喝都不难了。沐川,到你们这代人,就更幸运啦。是吧?”
康捷、沐川、赵兴三人,跟着顾长顺兄弟俩进了糖厂。刚一进门,便感觉视野开阔,糖厂的面积远比本身设想的大,内里说是厂房林立也不为过。
“那里是1918年,”顾长顺感慨道,“按照传说,戚继光入闽抗倭之时,带来了‘光饼’。当时,老豪杰带来的糕饼徒弟,就姓顾。”
“一咸一甜,口感丰富。”
一根烟囱离地十数米,通体以红砖砌成,不时轻烟环绕。
“这个吗?”康捷用牙签刺起一块鸳鸯饼,看了又品,“为甚么叫这个名字?嗯,酥酥脆脆,好吃。”
“哦,我吃出来了,肉松和……麻薯红豆?”
这是坐落于三公巷尾,一家名为“平常小味”的厂房的光鲜标记。
再看展厅四周的幕墙,还贴着数张闽派糕点的海报,上书着“闽派传统糕点按工艺分为烤制、炸制、蒸制、熟粉等五大类”的讲解词。
“你看,这面皮里表里有七层,内里裹着两种馅料。”沐川回道。
吃罢糕点,康捷、沐川、赵兴,随顾家人上楼观光厂史图展,这才晓得,“平常小味”虽完工于六七十年代,但其汗青能够追溯到1918年,说得上是一个百大哥字号了。
沐川毫不踌躇地指着一块糕点,说:“鸳鸯饼。”
顾长顺见沐川啧然有声,不觉生出几分高傲感:“你别看我们糖厂选址是在三公巷和百工巷的交界处,占空中积却有三四十亩。”顿了顿,又弥补道:“你们要取景,多的是地儿。”
顾长顺不由感慨道:“我们小的时候,物质哪有现在充盈?就是这些传统糕点,也不是随时都能吃到的。小崽儿们,一心都盼着每天过节,如许我们就有来由吃甜品,吃糕点了。”